沉迷游戲二十歲孩子沉迷游戲三十歲孩子沉迷游戲四十歲孩子沉迷游戲四十歲老人沉迷手機
近日,這是一篇由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公安部、全國婦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5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其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比為25.4%。12~16歲的青少年是網癮高發人群。雖然目前尚缺乏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但既往研究顯示,游戲成癮的流行率約為0.7%~27.5%。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孩子沉迷網絡6大征兆
產生耐受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網成癮的孩子會產生耐受性。最初,孩子可能玩10分鐘就滿足了,之后卻需要越來越長的時間,最終可能達到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網絡成癮者一旦產生耐受性,他們會反復出現難以控制的上網行為。
對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壓力,都有較大的影響。
04 沉迷游戲的本質
我們能想到的,是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在現實生活中滿足需求。那些在網絡時代經歷了比較深的創傷后,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會在游戲中通過投射投射并釋放內心的不滿,得到滿足。比如,通過打怪、升級、戰斗等,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快感和成就感。
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的,我們需要在游戲中得到。
游戲的設計者就是利用人性的弱點,把人性的弱點發揮到極致。
我們需要一個專門的、專門的空間,來容納我們的惡,排泄出去。
每一個成癮者,都在這個空間里,渴望得到別人的稱贊和肯定。
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人,就會拼命地把內心的惡補上來,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
如果他的動力很弱,根本無法支撐內在動力去做某件事情,他就會找各種各樣的借口來吸引注意力。
比如,想學習繪畫、刷視頻,等,他必須要做到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就會特別著急。
這就是一種常見的惡性循環,讓人越來越煩、越來越厭煩。
而且這樣的負面循環會不斷地循環,越催越慢。
這也是為什么父母越催孩子,孩子越磨蹭。
這就是負面循環的另一個具體表現。
由于他的大腦里有這樣的一個想法:
“反正我學不好,那我就不學了。”
“反正我學不好,將來就完了。”
“反正我就是學不好,將來就沒有出路了。”
久而久之,這種念頭就會形成,不愿意學習,也不敢做的念頭。
當學習越來越困難時,就更加不愿意去努力了。
那父母怎么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動力呢?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除了培養孩子學習興趣,也要從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因、學習目標、學習動力這三個方面來。
舉個例子,比如,有的孩子學習非常努力,可能是為了父母和老師,為了能給自己更多的成就感;有的孩子可能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更多的人;還有的孩子可能是為了懲罰自己,不想讓父母傷心,即使受罰了,但是還是會繼續學習。
也就是說,學習動機是孩子最好的學習動力。
學習動機是孩子的需求,有的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是因為他的需求比較高,可以排在第一位,但是學習過程比較枯燥,需要別人的監督和幫助,所以學習動機就會非常低,這種低的動機,學習效率自然就會低,更多的是會造成孩子的煩躁,對學習任務產生抗拒。
有的孩子會說,我努力了還學不好嗎?也許是因為別人比我更努力,在某件事情上,他沒有更用心,不需要我和他一起認真,他喜歡的事情我會認真做好,在某件事情上我會用心去做,不會做的事情我會仔細地幫他,一直鼓勵他,這也是一個良性循環。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也不要著急去幫忙,應該給孩子獨立的機會,也給孩子時間,讓孩子自己去處理,我們只要在旁邊陪伴著,并且提出指導,孩子自然就能夠做的很好。
一、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的錯誤方式
很多家長在碰到孩子犯錯誤時,第一反應不是去批評孩子,而是去責罵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本能的去抵抗,從而導致了孩子對家長產生一種對抗情緒,而且他們懼怕自己被批評,所以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犯錯誤的話,最好不要去打罵孩子,并且要鼓勵孩子,給孩子一些實質性的幫助,比如說帶孩子去打別的小朋友,或者是帶孩子去做一些家務等等,以此來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二、家長的錯誤方式
我們上面所說到的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都要去指出孩子的錯誤,但是很多家長會告訴孩子不要這樣做,所以家長在說出一些教育孩子的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能太過簡單粗暴,也不能過于情緒化,
所以說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要將自己的想法換一種溝通方式,這樣才能夠更加能夠讓孩子聽得進去家長說的話。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