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厭學看心理醫生還是看精神科?看心理醫生是什么原因?
無論是心理疾病還是精神疾病,心理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抑郁癥,其實是精神心理疾病,往往涉及一系列心理行為的表現。比如,患有抑郁癥的人,經常會感到悲觀絕望,整日抱怨命運的不公,卻沒有樂觀地看待挫折,而是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覺得自己弱小,完全失去了生命的力量和潛力。就像一位抑郁癥的女生,她是沒有力量走出自己的陰影的,但是她感覺到自己很無力,更沒有活下去的勇氣,她也不愿和人接觸,更無法承受生活的苦難,她覺得一切都充滿痛苦,沒有希望,所以她的希望很低,所有人都在勸她不要去想不開。但是在葉的痛苦中,自己已經絕望了,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怎么就這么痛苦呢?所以她走不出來,也沒有去看醫生,不吃藥也不去心理機構。而且她在2020年的時候,自己選擇了離婚。
生活的苦難是真實的,但是生活的苦難不會因為任何人的否認而消失,因為任何人都在受害者的面前找不到你的存在。抑郁癥患者是不是也是這樣?只不過在很多人看來,他們的情緒抑郁時,會伴有一些焦慮、煩躁、憤怒、冷漠等情緒。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而且很多人都可能覺得自己是矯情,只是在經歷這些負面情緒時,人們會將這些不良情緒和痛苦的記憶聯系起來。可是實際上,這些負面情緒和想法是沒有關系的,有可能這些想法是真實的,但是抑郁癥患者對于情感的感受會依附于這些想法,不一定是真實的,在他們的理解里,情感就像河流一樣存在,只是日常生活中稍微不受控的一些行為,而且在他們的認知里,這些想法還會變成現實的。
只有當他們的想法被認可被認可時,他們才能更加自主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悲傷中,并且這樣的想法一直會一直存在,因為抑郁癥患者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十分常見的。
第二,用行動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和無助。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抑郁癥患者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從而將自己關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小圈子里,這很可能會讓他們感到無助,感覺自己是被遺棄的,所以很多抑郁癥患者都不敢將自己封閉起來,認為自己不重要。
而孩子在他們的認知中,覺得自己并沒有價值,自己不好,從而會出現自殺的想法。
第三,人際關系不良。
如果一個孩子處在一個經常受打擊的環境當中,或者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環境當中,他們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自己在家庭都很失敗”的錯覺。
他們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沒用的人,就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或者是沒有把自己的生活搞好,自己的個人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覺得自己活得很失敗,而且可能會做一些事情來讓父母覺得很“幼稚”,是因為他們已經出現了一些“病”。
他們對父母很“慫”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家長感覺到自己很“慫”的原因。
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的時候,很容易變得“很慫”,看上去很“堅強”,實際上是“脆弱”。
這種“脆弱”其實就是孩子對父母很“脆弱”。
因為,當父母對孩子“脆弱”的態度,跟這種“脆弱”態度截然相反,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不接納,甚至會故意跟父母對著干,這便是“脆弱”。
而“脆弱”的本質是,孩子對父母脆弱的態度,在很多情況下是應對方式。
比如,父母覺得孩子要買東西,而孩子看到父母覺得自己是需要幫助的,就會感到自己被尊重,于是拒絕;
父母看到孩子玩游戲,一上來就訓斥,“怎么這么晚了,一點都不知道回家”;
看到孩子學習不積極,就責備“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我怎么生出你這么笨的人”………………
孩子對父母的批評,其實是無意中的自衛反擊。
我們總是喜歡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孩子的成長,不只是學習上的好壞,更是心理上的成熟。
教育孩子,有的時候,父母的情緒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孩子的內心活動,也能讓孩子從中感受到更多的力量和信心。
在引導孩子樹立目標的時候,父母要以身作則,先“夸”后“罵”
,更重要的是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心理學專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一書中寫到:
沒有人是天生的父母,生活中的絕大部分來自平凡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他們常常會以父母的身份和社會經驗總結。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父母都會陷入一種自戀的狀態。
他們會自戀的認為孩子就是應該被自己所需要的。
這讓我們失去了解孩子的機會,也失去了一種能力,父母的自戀需要不斷地自我成長,以實現自我的成長。
而這種成長則需要父母長期的支持和幫助。
比如父母對孩子保持一個溫暖而認真的態度,有時候孩子是很容易聽進去的。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59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