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度的給孩子玩手機,不要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玩手機,因為有的時候孩子已經寫完了作業,這時孩子玩手機,會嚴重的影響到孩子寫作業的效率。
要想解決孩子玩手機的問題,那么父母就必須要幫助孩子建立手機界限,但這個界限需要父母協助孩子建立,因為這個界限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建立的,如果孩子不愿意遵守這個界限,那么他就會在玩手機的時候容易去惦記玩手機。
父母可以跟孩子制定一個規則,比如放學后可以玩半個小時手機,周六日可以看一部電影,較小的孩子每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等 。當習慣養成后,孩子和父母都會變成一種自覺,就不會因為玩的次數和時長發生“拉鋸”“談判”等問題。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父母以身作則很重要
朋友的一個孩子,曾對著玩手機的爸爸說過一句話:
爸爸,你真丑!像一只大臭蝦癱在沙發上!
一語驚醒夢中人。 原來我們玩手機的樣子在孩子眼里這么丑。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講一百遍道理,不如一個榜樣的力量來得有用。
父母的陪伴讓孩子見識更大的天地
有人說:“最有意義的教育,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好性格、好品格。”
最好的教育,不是鄰近的學區房,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人生的方向盤。
在孩子小的時候,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有個朋友在旅游時常對孩子說:“我們在旅游的時候,只要你認真的、用心的,任何時候都可以去做。”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的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但很多時候,我們的言行舉止卻在悄悄地傷害著孩子。
習慣了有形和無形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
不少人都曾說:“有時候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一切只看心情。”
養孩子,不僅僅是關注孩子的成績,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和人格。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他們身上有一個獨特的優勢,并不取決于我們為他做了什么,而是我們為他們的人生做了什么。
正如著名心理治療師蔡康永說的: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當我們把孩子的成長,當成一個獨特的存在時,就能讓他們煥發出生命力。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孩子學習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法官”。
而是能陪孩子共同成長,在他們遇到困難時給予幫助,在他們受挫時給予支持。
03
前段時間,高考后,一位來自河南的15歲少年小劉,因為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被班主任老師批評了。
在這個小劉不到5歲的年紀,卻被老師批評了,家長趕緊把他接回家。
回到家后,爸爸給他買了一個新手機,并且明確告訴他,這手機是他自己花錢買的,不能送給別人。
小劉熱衷于玩游戲,經常一有時間就拿起手機玩,玩著玩著就會沉不住氣,時間到了就會放下手機,作業也總是拖拖拉拉的。
爸爸一怒之下,把手機給了小劉。沒有想到這個辦法奏效了,小劉和同學經常因為手機聊天,影響學習成績。
后來,小劉的父母發現小劉似乎很愛上網,把手機藏在臥室里,成了一種“另類”的裝扮。父母無奈之下,只能借助于網課軟件的便利貼吧,讓孩子擺脫手機的束縛。
有些家長發現了,孩子用父母的手機上網課,如果在上面的搜索功能、微信聊天、微博、淘寶等,一旦發現了一些奇怪的行為,或者孩子寫錯的字跡,就很容易對孩子進行責罵,甚至還有的家長會直接上手。
結果就是,有些小朋友因為網絡,更加的宅,導致孩子厭學,甚至輟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