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紅星新聞網報道,四川省達州市的李想(化名)從13歲開始玩網絡游戲直到16歲。成績極差不說,他還偷家里的錢去上網。因為平時經常逃課,一開家長會李想爸媽就頭痛。
父母早先想要幫他“戒癮”,然而方法不得當,導致李想逃避現實,更加沉迷于網絡。

直到有一天,鄰居發現李想居然一放學就回家了,他驚訝地問李想:“吆~小伙子沒去網吧?”
李想說:“不去了,我再也不去了。”
為什么李想不去網吧了呢?他的媽媽給出了解釋:“我從讀書軟件上看到了一本書,從中學到了很多,知道了該如何引導孩子。”
《蜥蜴腦法則》:我是勸說孩子的無敵利器

雖然人類自詡為理性動物,但事實上,我們做大多數決定時,其決策過程與低等脊椎動物蜥蜴并無太大區別。
換句話說人腦的決策過程與“蜥蜴腦”基本相同。“蜥蜴腦”是一種無意識的思維方式。
人類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有意識思維、無意識思維。
無意識思維(蜥蜴腦)可以決定我們對外在事物的喜好、感覺、意愿等等,從而影響我們的行為。
有意識思維控制理性部分,主要進行信息分析、邏輯推理。

當勸告別人的時候我們要盡可能與他的“蜥蜴腦”對話。
因為作者認為:“我們內在的蜥蜴,不僅影響著我們的抉擇,也左右著我們的全部行為,很多時候甚至是我們行為的唯一主宰。”
利用“蜥蜴腦”的運行機制來勸告你的孩子
首先,“蜥蜴腦”的特征是容易受重復事物的影響,只感知行動但不考慮動機。
其次,它的運行機制是只關注當下,更關注感覺的體驗。
我們完全可以像李想媽媽一樣,通過“蜥蜴腦”的運行機制來說服孩子戒除網癮。
step one.幫助孩子實現內心的欲望
根據“上癮模型”理論,可知“去上網”這件事需要動機,那這個動機是什么呢?

動機無非是這三種,但針對青少年,他們的主要動機應該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
那就找尋“快樂”的替代品。
“指導君”強烈建議家長幫助孩子愛上一項運動,例如跆拳道、籃球、足球。
剛開始接觸時會產生抵觸情緒,家長可以給他們報一個班,“半強制性”地讓他去感受運動的魅力。
其實,青少年的心理更傾向于參加運動,他們缺的只是一個開始。
在伊利諾伊州的內伯維爾市展開了一個體育教學項目,讓這個地區1.9萬名學生成為了全美國體質最強健的孩子。更令人震驚的是:這個項目使那里的學生進入全美國最聰明的孩子之列。
運動能夠讓你的孩子體力、智力、自制力顯著提高,并能夠實現“快樂”的欲望。這時,“蜥蜴腦”的感受也會隨之改變并習慣于這種感受。
久而久之,“上網”就可以被替代。

step two.想辦法改變他的行為
改變對方的行為,更容易說服對方。
“認知失調研究發現,如果你的態度與行為不一致,一般情況下你會調整態度去適應行為。也就是說,你會改變自己的態度以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這時,家長可以強制性執行“戒癮”,逼他去運動,去學習。先改變他的行為,他的態度也就隨之改變了。

step three.創造心理預期,營造良好的感覺
很多家長在勸誡孩子時,總會說:“不要去做……….”,這種勸告基本是無效的。
你應設置一些即時獎勵,比如他能堅持一天不去網吧,立馬獎勵50元;堅持一周不去網吧,立馬帶他去吃大餐。
給孩子一個“獎勵的心理預期”,讓他在“戒癮”的過程中產生良好的感覺,去迎合“蜥蜴腦”。
綜上三條建議,孩子慢慢地就能擺脫網癮困擾,走向更好的未來。
中國網癮少年現狀堪憂
根據中國青少年網實地調查統計:我國青少年網癮比例約占青少年總數的13.2%;同時進行的網絡調查顯示該比例達到了16.6%。
另外民盟北京市委在近幾年的一項抽樣調查結果也顯示“北京市中學生中網絡成癮者比例達14.8%”。

青少年網癮現象在我國已經不容忽視,尤其是很多網癮少年都在上高中,在這個關鍵時期沉迷網絡游戲,自毀一生。
馬先生的騰訊公司是游戲領域的領頭羊,如今主流的網絡游戲便是由騰訊公司出品的“英雄聯盟”及手游版本“王者榮耀”。
隨便走進一家網吧,近六成的玩家在玩“英雄聯盟”;隨便打開一個人的手機,有80%的幾率能看到“王者榮耀”。
騰訊公司財報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騰訊網絡游戲收入為人民幣286.04億!占公司總收入的1/3。
我們算了一算,他們的利潤比販毒還高呢!——360首席執行官 周鴻祎

“網癮”害人匪淺
2019年7月10日,遼寧沈陽的少年阿林想去網吧,但奶奶不給錢,遂將奶奶活活掐死。
許昌一小伙沉迷于打游戲,常住網吧的過程中感染肺結核。
四川青年胡戈將父母用來創業的50000元挪用于打游戲,因怕事情敗露,先后兩次下毒將雙親毒死。
16歲的安徽少年胡彬,連續上網11天后產生幻覺,服農藥自殺。
……………..

沒有改不了的孩子。
“指導君”認為“網癮”是新時代阻礙青少年發展的“頭號攔路虎”,希望家長與孩子攜手,利用好“蜥蜴腦法則”,讓網吧關門歇業,讓馬先生無錢可賺。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