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戲心理訓練營是什么地方?
沉迷游戲,屬于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名正言順”的機構,有著比傳統療法更加規范、專業的心理學體系,為真正治療“網癮”“游戲障礙”,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手段——“行為治療”,其目的在于改變孩子的行為,“行為治療”可以幫助孩子減輕行為和心理上的痛苦,達到行為矯正的目的。
當孩子有沉迷游戲苗頭時,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家長的錯誤管教方式
往往會收到神奇的效果。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要改變所有的教育模式,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同事一樣尊重。”
在她的課上,我們討論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的問題。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就應該從小抓起,越早越好,而且要抓住0-6歲,因為0-6歲,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關鍵期。
所以,李玫瑾教授說,在孩子6歲之前,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懂得規則意識,并且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歲之前,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
有些父母給孩子立規矩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他們覺得孩子不懂事,會糊弄人,甚至直接無視孩子的感受。但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習慣性撒謊,他們覺得這種行為是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只要撒謊連父母都會原諒,甚至會因為孩子的撒謊而感到內疚,對他們的未來產生不良的影響。
一位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說,父母應該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有時候孩子的行為舉止是錯誤的,父母要告訴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做錯了,就要接受懲罰。
在這里要強調的是,這個規矩是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而設的,不是孩子以后就不可以隨便按照這些規矩行事了。
更多時候,父母需要對孩子多一些耐心,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從而更好地對癥下藥。
同時,父母要明白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需求不同,要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去教育孩子。
2-6歲的孩子,以“可怕的兩歲”為關鍵詞,家長如何應對
《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當孩子到了6歲以后,會慢慢發生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
這個階段,孩子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也能夠理解自己的行為,并且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這個階段,孩子有時候變得很反感父母,或者是跟父母對抗。
第一個階段:希望父母對自己有信心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沒有抵抗力,完全是靠父母的力量給他打氣。
所以,父母要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在兩歲之前就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他們會覺得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不會因為父母的不認可,而拒絕父母。
如果父母不能很好的看到孩子的成長,給到孩子鼓勵,孩子的成長就會受到阻礙。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贊賞,
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愛的時候,都會給孩子一種誤解。
如果家長只是一味的說孩子叛逆,不理解孩子,就會給孩子貼標簽,忽視孩子,而忽略了孩子。
一旦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不重視,只關注自己的時候,他們就會變得很叛逆。
這個時候,父母要注意對孩子說的話,避免孩子變成叛逆。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沒有什么是容易的,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p>
可是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所以我們必須得先從父母開始。
很多家長可能都會疑惑,為什么同一個問題,別人家的孩子就會有這么多問題,為什么自己家的孩子就那么難管?
其實不是,可能是我們做父母的耐心不夠多,我們沒有在孩子面前表現得足夠好。
父母真的應該停止責罵,讓孩子把情緒釋放出來。
《論語·季羨林記》中說:“不教而教,勝過細思極恐;教而行之,不如心靜之,勝過欲靜之。”
就像李先生一樣,很多孩子沉迷游戲不能自拔,大把時間都花在了游戲上,怎么會有精力去學習呢?
父母應該做到這三點:
1. 用孩子的夢想引導他的未來
2. 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鼓勵他堅持完成
3. 適當轉移注意力
想要孩子放下手機,就要讓他多出去走走,接觸外面的世界,多跟父母、小伙伴交流。
當孩子發現比手機更好玩的事情,自然就想不起來玩手機。
4. 父母要培養孩子自律
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游戲中,就沒有時間來學習,這樣的孩子也是不完美的。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如果孩子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游戲中,就沒有時間去思考人生,更沒有時間來提升自我,更沒有時間來提升自己,那么他就會變得越來越墮落,對一切都不感興趣。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