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的孩子不玩手機
不少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對待手機的態度上就存在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狀態,根本不想去接觸手機,就像我家大寶的情況一樣。
對于他來說,現在的手機,就像是一塊自己的“避難所”。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網癮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三類、幫孩子建立手機網絡使用規則:讓孩子在正常上學,正常完作業,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機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機網絡,這也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這是屬于民主智慧型。
有時候,看到一些家長在帶著兩個孩子在外面玩耍,大人們還帶著兩個孩子在田地里采蘑菇、砍柴、捉麻雀,而大人們則在打地鋪、撿柴火、捉青蛙。
老人們用手機記錄了孩子們的成長,但卻忽略了孩子們的陪伴。
在他們的印象中,手機就像是一個玩具,孩子手中的這個手機,好像是大人用來打電話的。
一位網友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說:
小時候,爸爸媽媽媽會經常吵架,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吵架的原因,我和爸爸吵架后,都不知道是因為什么,一直吵,有時候我就會去找媽媽吵,反正媽媽也不會怪我。
所以,現在,我對手機很依賴,吃飯時也要看手機,上廁所時也要看手機,睡覺時也要看手機,每天只要媽媽一下班,我就要看手機,有時候媽媽不在身邊,我就要看手機。
所以媽媽每次一下班,我就躲在自己的房間里,盯著媽媽看,直到媽媽回來,我才開始寫作業。
媽媽總是在我寫完作業后,看到我的作業還沒有寫完,又來指責我,我的作業寫得不好,你就會吼我,我也會很煩。
媽媽對我管教嚴格,但是我自己成績不好,沒有學習動力,也不敢問媽媽。
所以,我就特別希望媽媽能夠理解我,為什么我希望媽媽可以理解我。
媽媽對我管的很嚴格,成績考得不好,就會說,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每次都考第一名,你看看你,怎么就不能學學人家。
在這樣的家庭里,媽媽永遠都會說,你真笨,學習不如人家小明,考這么點成績還不如人家…………
這些話很難聽進去,孩子小時候確實是媽媽管得嚴,總是因為一些小事批評她,導致孩子不敢犯錯,更不敢嘗試,因為如果犯錯了就會被罵,挨打挨罵。
現在孩子長大了,面對父母的批評,依然沒有改變的意愿,她說,自己就不想學好,不想努力了,就不想考大學了。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當孩子遇到挫折,父母的責備和埋怨,都是“為你好”的語言,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論做什么,父母都不會滿意。
心理學家李玫瑾老師說:孩子出現問題,是父母的問題。
我經常遇到一些案件,父母不滿意自己的學歷、能力、學歷,就逼著孩子拼命學習,孩子的成績稍微有一點不理想,父母就批評指責孩子,說怎么這么差勁,怎么這么笨。
成年人總是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其實孩子最好的良苦用心就是這樣。
有的父母可能比較愛攀比,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這種想法就會帶給孩子自卑的心理,讓孩子從小就喪失了自信心,認為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不會有結果,因為孩子也不可能永遠是第一名。
長此以往的話,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自卑,陷入到嚴重的抑郁癥之中。
2、孩子會喪失學習的信心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試驗,當被試的孩子把紙和筆放在桌子上時,孩子已經完全不記得紙和筆的位置了。
所以,如果孩子長時間沉浸在自己的負面情緒中,他的學習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很難有精力去好好學習。
但是,如果孩子一直沉浸在負面情緒中,他的學習成績一定不會太好,因此,孩子就會喪失了學習的信心。
如果這種情況下,家長給孩子提出一個要求,那孩子會很樂意接受。
因此,家長可以讓孩子每天都抽出一定的時間,來接受自己準備的任務。
這樣,孩子就不會對學習產生厭倦。
3、家長給孩子一個自由空間,并且適當的參與進來
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明白學習是為什么。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