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人類幸福的源泉這個句話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知識改變命運,科技創造未來,這一點也是無可厚非的,大部分都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學到知識,但這個希望往往也是很多父母很焦慮的一個問題。
我們經常都會聽到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學得好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而且有一部分群體也在日益上升,他們就是不愛學習,甚至是厭學的孩子。

這部分孩子很多被成年人貼上了“壞孩子”、“壞學生”、“叛逆”等等的負面標簽,不管是在學校老師的再三勸說,還是在家里父母的連打帶罵,不想學習的孩子仍然我行我素。
看到這些孩子,父母心理的焦慮一天比一天加重,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為何會這樣,就是因為父母的不理解,導致無法教導孩子好啊后學習。
孩子的厭學行為就應該在孩子身上尋找原因嗎?其實作為父母的我們也應該在自身上找找原因。

孩子為何厭學?
1.來自父母自身的情緒
我們自身的情緒為何會導致孩子厭學?從表面看,簡直就是河水不犯井水,我們怎么就影響到孩子了呢?
但是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自身是否有那么一刻會因為孩子的優秀成績而感到驕傲,又因為孩子很差的成績而只字不提?
分數成了很多父母比拼的武器,而考試就成了很多父母眼中的角斗場,孩子的分數決定了父母在這個角斗場的地位和尊嚴。
很多父母不想在屬于自己的決斗中落敗,他們會每天要求孩子學習,每次孩子作業不會做,自己比孩子更緊張。

只要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開小差,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專心,孩子不喜歡學習,他們不務正業,不會有前途。
每天早上起床,從吃早餐開始就談及學校的學習,昨天的作業,還有各種無名的壓力“你要認認真真學習,以后我們的后半輩子就靠你的了,你這樣的狀態,我們以后只能吃咸魚白菜。”看似玩笑的一句句督促便成了孩子心中無形的壓力。
在孩子層面,他們會認為,我就是一個學習的工具,父母炫耀的產品。這明明就不是愛,是對我的壓迫和無法超越的期待。
每次孩子考試回來,第一時間父母會關心什么?基本都只會關心孩子的成績,分數便成了孩子唯一能取悅父母的數字,這個數字恰恰是如此的鮮紅、醒目。
一旦成績不理想,接下來的就是父母各種要壓迫,這樣的孩子能不厭學就算是奇跡了。

2.懷疑自己
分數論英雄的今天,已經沒有了“結果不重要,過程更重要”這句話在學習上簡直是直接被反對的一句話。
孩子在這種環境下,他們不但不會在學習中找到樂趣,而是覺得我此時此刻,除了學習我做什么都是“罪人”。
他們對學習不但不感興趣,就算拿了好的成績他們也會覺得沒有成就感,因為他們對待學習已經成了行尸走肉的狀態。
孩子一次次的分數無法達到要求,父母的冷漠對待,挫敗感和失落柔然而生,慢慢地孩子失去了動,便開始了自我否定,直接認定自己就不是學習的料子。

3.缺乏父母的愛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不同,所以教育理念也不一樣,當夫妻雙方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現分歧的時候,受罪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
有的父母會認為分數說明一切,有的父母則認為學習在乎的是過程并非一定是結果。
在孩子的角度看來,父母自己都不知道應該怎么學習,憑什么要來管我的學習,他們就會覺得父母教導的方式都是錯的。
當父母讓孩子要去學習的時候,孩子就自然而然認為,父母是錯,此時此刻我根本不用去學習。

如何讓孩子擺脫厭學?
1.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
首先我們要先與孩子做朋友開始,我們要真真正正地去了解孩子,而不是一天天擺著一副居高臨下,只手遮天的態度來面對孩子。
我們可以試著讓孩子去放下手機,與孩子進行有趣的游戲互動,例如我們可以玩一下益智游戲,可以出去做一下運動,也可以與孩子進行繪本的解讀和創作等等。
找到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在這個事情中鞏固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朋友關系。
2.找尋厭學的原因
父母要學著讓自身的情緒得到釋放,不要認為孩子出生就是為了學習,就是為了給我們拿去炫耀,我們可以把注意力轉移,注重過程和細節。
同時我們要多鼓勵孩子,用孩子自身的優點來建立有效的學習體系。讓孩子在學習路上不斷地創造成就感。

學習猶如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們要放平我們的心態,不要因為分數而蒙蔽我們的雙眼,導致忽略了很多我們原本應該教給孩子的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