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不上學哭鬧的時候,不愿意待在家里,他對外界刺激不敏感,對身邊的親人異常冷漠,哭起來驚天動地。
4歲的小猴子,看見陌生人沒有存在的感覺,不會跟別人微笑打招呼,不會有需求別人幫助,只會用他的眼睛去看,這是“共情”缺失。
圖片來源于網絡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第二種,就是可能會引發一些抑郁、孤獨、自閉、情感問題。
比如,別人不想跟他玩,他會以哭鬧、尖叫、吵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且可能會撞到別人,同時他又會把玩當做是一種情緒體驗。
這種“共情”缺失,讓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凸顯。
3歲前,孩子的共情能力是非常脆弱的,需要父母投注在他身上的精力也不夠。
一旦我們給孩子的愛不夠,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孤單的、無力的、不被重視的。
他和外界對著干,還可能以此來滿足自己的歸屬感。
圖片來源于網絡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共情”,就是能夠看見對方的內在需求,并對孩子產生影響的。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情緒、行為時,要與孩子產生共情,引導孩子去感受這個世界,才能了解自己,才能理解別人,才能引導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心理健康的人。
就像《陪孩子走過初中三年》里的那個家長,她兒子的青春期并沒有出現問題,只是家長越看到孩子的問題,就越擔心和焦慮,然后會去教育孩子。
結果往往就是家長越焦慮,孩子越不聽話,親子關系也隨之越來越差。
這也就好比是我們自己的青春期遭遇了很多因壓力而引發的“事故”,我們會變得越來越焦慮、抑郁、憤怒,而這些負面情緒就會變成我們跟孩子的沖突,親子關系越來越差。
正如上面那位讀者朋友所說,你根本沒有辦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
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我們要幫助他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找到“知己知彼”的方法,才能真正地幫助孩子。
讓他去掉網癮,去掉網癮,去掉網癮,去掉網癮。
這樣一來,我們的孩子就會變得更加獨立、自信、有責任感、有擔當,也會越來越好。
好的教育方式,永遠都需要彼此的愛,而不是彼此的仇恨和敵視。
在解決“網癮”問題之前,父母要先去愛自己,先去愛孩子,先讓自己成為一個被孩子接受的父母。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