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接孩子上學不遵守交通管制
“一問三不知”是很多老年人的問題,這就好比說,兒女帶孩子是“父母的”,“父母的”則是“父母的”。
對于小兩口而言,老人接孩子放學并不代表孩子放學回家就萬事大吉了,那么等到老人回家了,該怎么辦呢?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的孩子為了自己的父母不讓父母回家,也會謊稱是同學爸爸送的,于是又乖乖回家了,即便有些同學晚上回家要帶孩子,可是往往孩子還要到很晚才休息,所以也只有老人在家的時候,全心全意陪孩子玩。
孩子聽見母親的話后,自然而然也心滿意足了,只是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了,會心生內疚,因此便再也不敢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給父母聽,而這樣的情緒積壓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結局
就像《小歡喜》中的喬英子,在媽媽一次次為成績而擔憂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一種錯誤的認知:只有成績好才是真的好,成績不好才是真的不好。
所以她的一舉一動都得不到媽媽的關注,甚至連大聲說話都不敢,最后,高考成績沒有達到媽媽的預期,也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英子也差點自殺了。
可見,一旦父母的情感負擔過重,對于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正如上面的英子,她這次高考失敗了,內心十分的崩潰,她跑到大街上使勁的哭泣,甚至想要跳海逃離。
不管是哪種情形,我們都很難做到不讓孩子失控,甚至有些父母會選擇用各種手段,逼迫孩子聽自己的話。但是這樣的教育方法真的好嗎?其實不是。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真正能夠讓孩子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能夠讓孩子學會自我反省、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從而獲得更好的成長。而真正的愛和包容,是要有同理心和溫情。
孩子不聽話,父母的態度很重要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在于人與人的相處方式。”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的研究。
他在研究中發現,人們之所以會出現不良行為,是因為受到了很多有關“信息”的影響:
信息的來源于別人的看法、情緒、目的和規則等;
信息的來源于任何一種可能性,比如說當孩子用搶手機的方式,解決完自己的需求之后,可以得到來自父母的愛,但只是因為你把它當成了孩子的方式,才使得他不快樂;
信息的來源于他人的看法,當孩子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需求,并且可以將這種需求合理化,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就如同在叢林里遇到了一個叢林一樣,孩子們會用各種方式向周圍的人表達自己的渴望,但有時候卻因為種種原因,孩子們沒辦法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需求,那么我們就需要想一想,我們的孩子,是否具備了表達方式。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思想,更要及時發現和發現孩子語言表達的困擾,還要教會孩子如何識別自己的情緒,比如當孩子哭的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說“我現在不開心”“我現在難過”等,而不是說“我現在很難過”。
讓孩子學會表達情緒,他們就會知道怎么表達自己的情緒,在孩子哭的時候,我們需要讓他們知道,你需要他,但是你不知道怎么表達,也是不對的。
4、鼓勵孩子們獨立思考,但又不能依賴父母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作為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去獨立思考,如果孩子思考能力很強,但是,又無法獨立的解決問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引導孩子,但是,最后的結果應該是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家長在鼓勵孩子獨立思考的同時,也要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在思考的過程中,父母也在不斷地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鼓勵孩子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父母平時不應該用命令式的語氣和孩子說話,應該鼓勵孩子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學會和自己溝通交流,這樣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才會更加能夠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而不是在長期的情緒壓抑中爆發。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6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