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殘疾女孩不上學
這是個悲哀的故事,這位女孩還在17歲的時候就輟學了,
她不上學,并且表現出各種身體癥狀,但因為父母的過分寵愛,使她逐漸成為“弱者”。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讓孩子4-8周重返學校愛上學習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 15 歲這一年,女孩去上了中學,但她仍然不想上學,呆在家里,情緒極其暴躁,拒食、摔東西。
父母帶她去看心理醫生,吃了不少藥,
但女孩不愿意配合治療,在病友的建議下,父母決定帶她去看心理醫生。
“我當時很震驚,你怎么會有這種思想”,裴雙義一邊帶著女兒一邊看孩子,
母親的一言陰沉著,不知所措,
卻始終不肯原諒解女兒。
父母的偏見讓她更加堅定了“吃精神類藥物”的想法,
決定不再吐露自己的情緒,也不再壓抑自己的情緒,開始接納生活中的不同。
“沒有人喜歡一個人”,裴雙義從沒有想過對方能理解自己。
當年媽媽的一句話,就是讓她下定決心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定要活下去”,是裴雙義心中最響亮的聲音。
也是從那天起,
裴雙義逐漸離開了網絡,開始尋找生活中的另一半。
正如林玉雪口中所說,
“你不需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活著的意義,也不需要知道自己的需求?!?/p>
裴雙義的母親只有她自己,所以她要讓自己也活成一個“??吭诳罩械母蹫场?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可是裴雙義的母親卻不愿意承擔起,因為她想成為一個真正的母親。
因為她想讓自己長大,為了讓自己的母親開心,她就在外面掙扎扎,但為了不讓母親開心,她只好把痛苦壓抑成全,以至于讓自己變得敏感,敏感。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指出:
父母的話里藏著孩子的未來,父母的話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一個孩子小時候是一張白紙,而這張白紙最終也會變成什么模樣,取決于父母教育的質量。
如果父母從小就對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缺乏共情、缺乏鼓勵,那么孩子長大后也很難有出息。
養出一個性格開朗、陽光、自信的孩子,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
01
教育最忌諱急功近利
過度關注只會讓孩子覺得壓力過大
根據孩子自身情況,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緩解壓力,只有父母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在孩子心里,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也應該逐漸趨于合理,要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不要有“老一套”的想法,做出“不近人情”的舉動,否則孩子會因為無法理解而產生反感,降低期望值,和父母成為朋友。
02
“假想敵”式溝通
家長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一定要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這樣孩子會更愿意跟家長進行溝通,而不是一味地聽從父母的指令,孩子會主動與家長進行交流,也會主動告訴父母自己的想法。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也會不斷增強,他們會覺得自己得到的家長的認可和尊重,也會更加的重視家長對自己的態度和想法的認可,只有當孩子感覺到父母的真誠和尊重,他們才會敞開心扉,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并且轉而達到家長心目中的那個“理想型”孩子。
而且,孩子在與家長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也能從家長的表達中感受到家長對自己行為的重視,這樣一來,也能對孩子進行積極的引導,提高孩子與家長溝通的積極性,從而以更加良好的態度對待與家長的溝通。
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心情
,而不是站在家長的角度來批判孩子。然后再進行交流,了解他們所思所想,以便達到交流的目的。
家長也要注意在交流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語速、表情
等方面,避免說教式的交流。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70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