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些天,曾經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驚艷了全國觀眾的“詩詞才女”武亦姝,又上熱搜了。
這次,她以613的高考分數,考入清華大學新雅書院。
猶記得她在2017年那次高手如云的詩詞大會上,始終以人淡如菊的姿態,娓娓道來雋永優美的古詩詞。
尤其是那場讓人印象深刻的“飛花令”環節上。
面對激烈的戰況,她卻從容淡定地輕吟出《詩經》中《七月》的名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莞爾一笑間,骨子里深藏著詩書氣質,一覽無遺。
據說,武亦姝從幼兒園到高中,從未遠離過詩詞。參加節目時,她已經擁有了2000首的詩詞儲備量。
武亦姝所就讀的高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老師還曾透露,武亦姝高一時候就讀過沈復的《浮生六記》、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曹雪芹的《紅樓夢》、莊子的《莊子》、陸游的《劍南詩稿》、《放翁詞》、晏幾道的《小山詞》等書籍。
三毛曾說過: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深以為然。
2
前段時間,日本有一個10歲的“小網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和他的同齡人“讀書真的沒用”。

他在某視頻平臺開了一個名為“不去上學并非不幸”的個人頻道,訂閱者接近2.5萬。
原本應該是讀小學的年紀,卻偏偏輟學當網紅,甚至堅信:與其上學讀書,不如當網紅。
看過視頻后,一些網友居然十分贊同,覺得當年同班的小混混都過得比自己好。

但是他們忘了,人生是一條漫長而又曲折的路,一時的得意并不能代表什么。
有一部關于巴菲特的紀錄片——《Becoming Warrent Buffett》。
這部紀錄片很好地展示了,股神巴菲特每日閱讀的習慣。
巴菲特每天絕大多數的時光,都是獨自一人在書房或辦公室靜靜度過。

他每天按時起床,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只有身后書架上的書籍,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
關于巴菲特讀書之多,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經評價過:
“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而巴菲特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巴菲特自己曾估算過,自己平均一天花費80%的時間來閱讀。
他甚至建議每個人一天至少要閱讀?500 頁書。
身為富豪的巴菲特都深知開卷有益,你還有什么理由相信讀書無用?
3
看過一個數據,面對一萬字的語文高考試卷,有15%左右的考生連卷子都難以讀完。
不得不承認,越來越多人喪失了重要的閱讀能力。
所幸,閱讀不是天生的技能。
暢銷書作家齋藤孝在《閱讀的力量》一書中說過:閱讀它如同體育運動,需要經過不斷訓練才能形成,而且有具體的訓練方法。
一般來說,通過以下4個步驟的連續,可以循序漸進地提升我們的閱讀能力。
第一個步驟是聽人讀書。
聽書時,人會跟隨語言去想象氣味、聲音、畫面,想象力能被充分激發。作品的語言越細膩,人的感官越能夠得到磨煉,越能有印象深刻的感受,求知欲也會隨之迸發出來。
第二個步驟是朗讀。
日本東北大學的一個課題組,早在2002年就通過實驗證實,人在讀書時,如果朗讀,大腦的活動區域比默讀時的區域更多。
朗讀比默讀更能集中注意力。
此外,在朗讀的過程中,如何選擇聲調、語速、又會影響到我們對文字本身的理解,所以朗讀還能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文字中那些隱晦的含義。
第三個步驟是記筆記。
在閱讀中尋找重點這一行為,會使我們始終保持緊張感,集中注意力去理解書中的含義。
記筆記還能讓我們只看畫線部分就能快速溫習重點,進而節省更多時間進行深入的思考。
第四個步驟是變換閱讀速度。
即根據每本書的深淺程度,來決定該用多快的速度來閱讀。甚至在同一本書中,我們也要去區分,哪里應該慢下來仔細讀,哪里大致看看就好。
訓練這個技能的目的,是要學會同時閱讀幾本節奏不同的書,在多個內容之間來回切換,這種并讀的方式會讓我們的腦容量越來越大,使思考力得到提高。
哲學家笛卡爾說過一句話:“我思故我在”。
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了思維能力,才決定了他與其他物種的不同,所以思維是人的本質。
簡言之,提升思考力,才是我們閱讀的最終目標。
4
樊登說: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事實上,你讀的書越多,你獲益的也就越多。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復利是這個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
精讀君的《終身成長詞典》詞條《242:復利》也強調過:復利的非線性增長,具有巨大的力量。
巴菲特利用復利的力量,獲得了巨額的財富。
然而,復利的效果不僅可以應用在財富的積累,更體現在知識的積累。
當你在時間的長河中堅持不懈的閱讀,你的知識將會在復利的作用下持續的累積和增長。
最終的收獲和回報,會遠遠超出你的想象。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