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癡迷游戲,“缺乏優越感”是關鍵原因
這位父親的兒子剛剛步入高二,按理說,應該全面進入學習狀態,以應對即將到來的高三。然而他卻在這樣緊張的時刻癡迷游戲。可以預見,如果不及時調整狀態,成績大幅度下降是必然的。
此時在辦公室坐立不安的父親,一直強調孩子貪玩、自控力差,加上自己沒有好好管教,導致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他渴望有人能給他指點迷津。我理解他的心情,說了一些安慰他的話,同時告訴他,自控力差只是讓孩子沉溺游戲的一個原因,不要忽視另一個關鍵原因——“缺乏優越感”。
由于性格內向,他兒子甚少與其他同學交流,在學習成績上的表現也比較一般,身上表現有明顯的自卑、脆弱等特點。現實生活的長期壓抑,讓玩游戲成為他發泄情緒的手段。而一旦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找到了現實世界所無法提供的滿足感,便會沉溺其中。
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人,都有一種在任何環境下都要追求優越的沖動,人的本性是無法忍受長期的屈從和低下。在被忽視和被蔑視的環境中待久了,會自然地產生自卑感、緊張感和不安全感,并產生一種攀登更高一級目標的強烈渴望。
這位高二學生,因交流障礙、成績一般,同學們幾乎不主動找他,他也羞于主動找其他同學,這造成他長期感覺自卑和不安。他急于通過某種方式擺脫這種狀態,以讓自己達到新的高度,進而獲得一種平等甚至優越的感覺。
不幸的是,父母沒有及時提供正面的幫助,而他的能力又無法改變一些事實,造成他成績難有起色,性格持續內向。
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卓越”的目標,就只能在虛擬世界找尋存在感和成就感。游戲中的“持劍闖天下”、“廣結俠義士”讓他產生了一種高峰體驗,于是深陷其中。
不少家長忽視了“缺乏優越感”這個點,僅從自控力的角度去分析,以至于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甚至不斷加重。
“缺乏優越感”會產生自卑情結,進而讓孩子對游戲更加癡迷
當一個人把自己與他人比較,產生“自己不如他人”的情緒體驗時,便會出現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人們就會為了消除這種感覺而不斷拼搏、追求卓越。因此只要這種感覺只要不嚴重,帶來的負面影響就不大。
不過,如果自卑感很嚴重,就會阻礙人們對優越感的追求,進而形成自卑情結,這在因身體器官缺陷而產生自卑的人群中比較常見。比如口吃,會放大孩子的自卑感,讓他變得更加灰心喪氣。
一邊是現實世界的失落,一邊是游戲世界的痛快,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對游戲越來越依戀,對現實生活越來越排斥。
筆者曾與一位網癮少年深入交流,他說“在游戲中,只要努力了,又舍得花點錢,就能成為名人,還有很多的朋友,而在學校里,無論自己如何努力,總是那個被瞧不起的人”。現實生活中長期缺乏優越感讓這位少年自卑感越來越嚴重,導致自卑情結的產生,以至于對游戲更加癡迷。
讓孩子正確追求優越感,要從4點入手,這樣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越感,家長的責任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正面和有價值的方向,并確保孩子的努力追求帶給他們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
第一,幫助孩子科學認知“追求卓越”
很多孩子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總是不停地將自己與他人比較,或者強制性地給自己找個參照物。如果發現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仍然無法超越或達到那個“參照物”所在的水平,便有了放棄努力的打算,甚至漸漸沉淪。
家長要告訴孩子,判斷自己是否卓越,不能只橫向比較,要縱向比較,倘若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自己相較于之前有進步,就算完成了“追求卓越”的一個階段性目標。人跟人之間是有區別的,不應以別人為“參照物”擬定奮斗目標,這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和困惑。
第二,用積極的語言讓孩子慢慢找回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感。
孩子沉溺游戲不好好學習,不少父母會責備甚至辱罵孩子“混賬東西”。父母的惡語相向不僅無助于事件的解決,反而讓父母與孩子關系的裂痕越來越大。有的孩子還因此“破罐子破摔”,干脆就做個父母嘴里的“混賬東西”。
而如果是用積極的語言對孩子的點滴進步做出正面友善的評價,則會讓孩子認識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有很多可取之處。“缺乏成就感”的孩子若是能在現實中慢慢找回成就感,就會主動地慢慢地脫離虛擬世界,整個事件就會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第三,行動上做出努力,讓孩子從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積極體驗
行動上的努力比語言上的調整更為重要。父母自己要首先要做到遠離手機、遠離游戲,然后再帶孩子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多讓孩子接觸一些新鮮事物,以轉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與此同時,父母要與孩子共同面對諸多困難。孩子學習成績一般,家長要與孩子一起找原因、想解決辦法,并盡全力去解決。每解決一個問題,每有一點進步,孩子都能從中找到希望和持續對抗困難的勇氣,漸漸地,孩子找到自信心,“缺失優越感”的狀態也會慢慢改變。
另外,帶孩子走進大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時候,孩子情緒很差,但看到花開了,草綠了,心情就會舒暢很多,這是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倘若孩子本身性格偏內向,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也能較好地促進孩子心理氣質偏向開放
第四,必要時,需要進行適當的醫學診療
對游戲的嚴重癡迷,是一種游戲成癮的表現。而成癮是一種疾病,需要進行適當的治療。
全國有約百家網癮戒斷機構,以及相當數量的網癮訓練班、夏令營。這其中存在不少灰色地帶,有些機構運用非常治療手段,借機斂財。家長一定不能“病急亂投醫”,要帶孩子去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治療,選擇精神疾病專科醫院或者綜合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不要去社會上的各種非醫療機構,防止治療過程中出意外,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數據顯示,在我國約八億的網民中,學生群體超過四分之一,12—16歲的青少年是網癮高發人群,其中不乏有極端案例。
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渴望被接納、肯定、贊賞和尊重,如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能不斷獲得成優越感,就不必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安慰。讓孩子不再“缺乏優越感”,才能讓孩子徹底遠離游戲。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