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半大小子,氣死老子。”
這話通常指進入了十來歲的孩子,原本聽話溫順的孩子一到青春期,父母、老師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明明是為他好,孩子卻總是像家長要害他一樣,總是和父母對著來。
有些孩子表現是典型的非暴力不合作,陽奉陰違,默默反抗。
有些孩子的表現是張揚跋扈,脾氣大得不得了。
孩子的這些狀態,可以用一個詞來總結,就是“逆反”。
青春期孩子“逆反”的原因是什么呢?家長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呢?
要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孩子青春期“逆反”的背后機理是什么。
人在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
孩子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一些變化。
孩子生長發育過程中,大腦的兩組神經也在不斷的變化,這兩組神經分別是沖動性神經和穩定性神經。
就像是野生動物被馴養的過程,孩子從原生態、原始天性的狀態,到慢慢適應家庭和社會的要求,慢慢達成家庭和社會的各項規范,他的沖動性神經在不斷被修剪完善。
沖動性神經不斷被修剪的同時,穩定性神經在不斷生長壯大。
沖動性神經消失,而穩定性神經生長,就是我們看到的孩子越來越穩定、越來越成熟的過程。
到了青春期的孩子,這個過程特別明顯。如果沖動性神經修剪不夠,或者穩定性神經生長不夠,都可能出現一些行為和情緒方面的問題。
除此之外,青春期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等都會發生重大改變。
有研究發現,青春期孩子的大腦會大量分泌某種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分泌的過程,會使孩子會忽視他人的感受、帶有沖動性、而且注意力記憶力都會下降。
另外,孩子自我意識的逐漸加強,處處要體現“自我”的存在,于是他們會靠和父母對著干來體現自我,進而對老師乃至整個社會都會產生強烈的對抗。
關于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做了很多的工作。教育界也對孩子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許多幫助孩子改進的方法。
大量的解釋都集中在原生家庭的教育問題,特別是孩子生長過程中的人格形成的問題。此外還有學校的人際關系問題和學習壓力問題,玩手機和一些跟外界不良青少年交往的問題。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
教育和社會環境問題在青春期前就存在的,為什么以前不出現問題,到了青春期才出現問題?
心理和人格形成問題,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發生改變,甚至不可能在幾個月間發生改變。
所以我們在討論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時候,不能忽視可能在青春期突然改變的生物學因素,因為青春期正是孩子的成長期。
網絡上很多人討論怎么教育孩子:比如要先教育爸爸媽媽,比如原生家庭怎么改變,比如教父母怎么對付孩子,但是恰恰就缺少了對生物學方面的討論。
所以我們看到孩子青春期叛逆的問題,除了要關注社會學因素和心理學的因素,更要從生物學因素考慮。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