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作為生活的工具,已經融入了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和家長關于“手機”所引發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有些孩子甚至因為手機和父母大打出手:曾有這么一個新聞,一名10歲的男孩在手機店內對母親拳打腳踢,起因就是父母不同意給他買手機。
如今孩子玩手機這件事,算是當代父母集體焦慮。如果孩子還小,請從孩子一開始接觸手機的時候,就制定好規則,讓孩子對“玩手機”這件事“有法可依”。如果孩子已經對玩手機這件事有了明顯依賴性,那請做好這幾件事,也不怕孩子戒不了手機的癮。
1
多樣化的娛樂選擇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都是在無聊的時候,最容易玩手機。如果有一個小伙伴和他一起玩游戲,孩子就會想不起來玩手機。但當他一個人無所事事的時候,就很容易說出“我想玩會手機”。所以,戰勝手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根據孩子的興趣,在孩子空閑的時間里,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比如戶外活動、親子游戲、手工等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中小學生及家長網絡游戲認知與態度研究》報告顯示:孩子沉迷電子產品與親子間關系密切相關,親子關系越差,越容易導致孩子沉迷網絡的行為。父母與孩子越親密,越關愛孩子,孩子越不會沉迷于電子產品。所以,當我們用孩子更感興趣的陪伴,去滿足孩子無聊的時光,手機就不再是必選項。
2
提供優質內容
在玩手機這件事上,常常會出現兩個極端:一是管不了就放任為之,甚至把手機當做哄娃神器。二是“談手機色變”,因為太明白手機對孩子的影響了,所以不管孩子怎么哭鬧堅決不給孩子玩。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前者就不用多說了,后者很容易引發“禁果效應”: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就越好奇,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其實,對待手機,也是有折中策略的,那就是有篩選的,給孩子提供觀看內容。
給孩子看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時,可以選擇這些高質量內容,科普片/紀錄片/學習類/搭建類/益智類,這樣既可以滿足孩子“看”的欲望,又能靠內容削減沉迷的程度。
3
避免持續成癮
要知道,之所以孩子(也包括大人)對手機沉迷,其實這后邊還藏著心理學原理。
1、未讀消息提醒紅色是最能觸發人體警覺性的顏色,它可以瞬間喚醒大腦的注意力。手機上頻繁出現的紅點就是在提醒你“快來看看我”。
2、無限滾屏功能現在各類APP都是無限下滑模式,只要你刷就永遠不會結束,所以時間就一點點被浪費掉了。對此,為了不掉入“上癮陷阱”,我們可以關掉手機APP的更新提醒、將手機屏幕調成黑白色、把孩子愛看的APP藏到隱蔽的文件中…不僅是孩子,估計我們大人也會大大降低玩手機的欲望了。與此同時,拿走手機,切記千萬別來硬的。要知道,強行收掉的直接后果,是孩子會抗拒哭鬧,甚至會導致孩子變得固執。畢竟,孩子的欲望絕不是單靠打壓就可以消除的,我們應該教會孩子合理地對待、使用手機,而不是被手機控制。
4
以身作
關于玩手機成癮這件事,首先家長得先做到。
如果你下班回家直接癱倒在沙發上,掏出手機刷個沒完,又憑什么要求一個幾歲的孩子做到不碰手機呢?在你沒做到的前提下的禁止或要求,在孩子看來都只不過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強權打壓,是不公平的,根本不是為了他好。孩子基于這種認知,無論你說什么他都不會聽的。所以,孩子玩手機成癮這件事,是需要全家一起改變的。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