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前幾天,有個朋友在群里訴苦:“這娃真的太難帶了!”
原來,她每天一睜開眼,就要跟上幼兒園的孩子各種較勁:
吃飯時,越不讓用手拿,孩子反而越喜歡直接用手抓;
玩玩具,越不讓他亂扔,越喜歡把玩具扔得滿屋子都是;
出門前,越催他快點,孩子越是故意磨磨蹭蹭……
最后,忍不住大發脾氣,孩子在哭哭啼啼中收斂了一點。
可只能管一下子,第二天又是老樣子。
她的“遭遇”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我說東他非要往西,越說不行他就越起勁兒?!?/p>
“特別喜歡和我唱反調!這叛逆期來得也太早了吧?!?/p>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自主意識的增強,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成為最常見的親子對抗。
為什么父母越禁止,孩子越喜歡做呢?
01孩子為什么聽不懂“不要”?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韋格納曾做過一個實驗:“白熊實驗”。
韋格納教授告訴參與實驗的學生,可以想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要想白熊。如果想了白熊就要按鈴。
結果,平均每個人都在五分鐘內按了6次鈴。其中一位女生,在努力克制的前提下還按了整整15次鈴。
這些平時幾乎不會想到白熊的學生,越叫自己不要想白熊,就越無法將白熊從他們的大腦中趕出去。
所以,越不讓孩子玩手機游戲,孩子越沉迷;越不給孩子吃的零食,孩子越渴望。
越是被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想做,甚至忍不住要做。
當我們們努力不去想某事時,反而會想得更厲害,韋格納教授把這個效應稱為“諷刺性反彈”。
為什么會這樣?
韋格納解釋:這與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有關。
我們的大腦是通過繪制圖畫,而不是通過言語進行思維的。
所以,我們的語言,最終在頭腦中呈現的也是圖像,而不是文字。
當一個孩子聽到父母說“不要玩水”,他會自動過濾掉“不要”,頭腦中形成的卻是的玩水圖像。
反復地說“做這個不行”、“別玩那個”,說的次數越多,對孩子的心理暗示就越大,時間一長,讓孩子的大腦在潛意識不斷地想起被禁止的內容。
而且,“禁止”的暗示性,能激起人強烈的好奇心,你的阻攔,會更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逆反的心理。
02嚴格的禁止會產生補償性心理
面對孩子,我們常常會有各種擔心和焦慮:“不要玩這個”,“不能做那個”。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擔心和焦慮,是真的來自事實,還是來自我們夸大的主觀臆斷?
嚴格的管教不但不能阻止孩子的行為,而且,孩子得不到滿足的欲望,長期被壓抑,一旦獲得機會,就會報復性地釋放。
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說:扼殺孩子小小的欲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
知乎有個網友,分享了他小時候的一段經歷:
從小,她的爸媽對“吃零食”這件事,管得非常嚴,糖果、路邊攤這些孩子們戒不掉的零食,她是絕對不能碰的。
每次,看見別的小朋友吃零食,她都特別羨慕。
一開始,她會纏著大人要。媽媽不但不給,還罵她。后來,她就漸漸放棄了在零食上的努力。
后來,上大學離開家。
整整四年,她在學校很少吃食堂的飯,生活費全都用來買各種零食和飲料。
工作了,喜歡囤各種巧克力、牛肉干、堅果,哪怕房間已經被零食堆滿了,她看到還會拼命買。
對零食,她永遠沒有滿足感。
為此,她甚至找過心理醫生。童年沒有被滿足的愿望,留給日后的,只有欲望和不滿。
如果在小時候讓她時不時嘗一嘗零食,適當地滿足一下,她一定不會像后來那么瘋狂。
03找對方法,讓孩子更“聽話”
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想法不可能總是一致的。
如果我們一直在給孩子立規矩,設界限,等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后,就會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走。親子間的矛盾就產生了。
其實,只要我們掌握一點技巧,孩子還是愿意聽你說“不”的:
1給孩子正面的引導,而不是負面的暗示
因為“諷刺性反彈”的作用,我們說不行、不許的時候,孩子只聽到了后面的詞,那個“不”字會被自動過濾。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做某件事,就改變跟孩子說“不”的習慣,直接告訴孩子可以怎么做。
比如說:
不能剩飯要把飯都吃光哦
不許看電視了跟媽媽一起畫畫吧
不要說謊我更喜歡誠實的孩子哦
不要在地上爬,多臟啊讓我們去床上玩吧
……
用肯定的語氣來說話,孩子更容易明白,也更加容易接受。
2用體驗式教育說服孩子
因為孩子的理性思維弱,因此在親子溝通中,父母要求孩子不做一件事的正確方式,不是講道理,是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
小孩子不愛刷牙是很常見的現象。
很多時候,父母苦口婆心講道理,或者吼叫恐嚇,往往都無濟于事,孫儷用一個紀錄片就輕松解決了這個問題。
帶孩子去看見,去感受,孩子真正體會到了,才能夠內化成他自己的道理,才能夠懂得為什么有些事情能做,有些事情不能做。
3用規則替代禁止
孩子沉迷電視或者電子游戲,困擾了很多父母。
在這個時代,想要禁止孩子不去接觸電子產品,簡直是天方夜譚。
而且,欲望只能疏,不能堵。嚴厲的管制會讓孩子產生匱乏感,產生補償心理。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引導: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幫他甄選節目和游戲,一起約定玩的時間。
這樣,孩子會感到被尊重,還能養成自律的習慣。
結 語
作為父母,我們不得不直面育兒路上的坎坷,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不得不學會更好地與孩子相處。
當孩子和我們唱反調時,先與孩子共情吧,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想法,找到孩子最真實的需求。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說: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
一個人能夠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于對方情緒,然后取決于對方的行為,最后才是對方的語言。
也就是說,有了“通情”,才能“達理”。
只有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接納、理解之后,才能被引導達成我們想要的結果。
別在孩子的世界里做一個控制者了,做一個守望者,和他們一起經歷,一起成長吧!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3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