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蓉 實習生 周林怡 通訊員 李彬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8月中旬的一天,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網癮青少年的接診數量又一次刷新門診最高紀錄。從早上7點半直到晚上7點半,因為加號,物質依賴科主任盤圣明接診了70位患者,其中,有15位沉迷網絡游戲的青少年。
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發布新版《國際疾病分類》,明確將“游戲障礙”(即通常所說的“游戲成癮”)納入成癮性疾患。
更早一些,2018年初,由于關注到當時《國際疾病分類》這份草案的發布,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已率先收治網癮青少年。
在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以“青少年網絡成癮”為診斷結果而收治入院的患者至今雖然不足百例。但是,前來咨詢問診的青少年數量連年攀升。
“青少年網絡成癮發病率并不高,只有5%。”盤圣明不想輕易為青少年貼上網絡成癮的標簽,更多時候,她以“抑郁癥”、“焦慮癥”、“溝通障礙”等名義收治。
CFP供圖
診室里,時常出現焦灼的家長,他們憤怒地吶喊“都是游戲害了自己的孩子。”
透過那一張張悲痛又無奈的面孔,盤圣明清晰地看見,在孩子們沉溺網絡游戲虛擬世界的背后,大多是因為不和睦的家庭、背負的巨大壓力、失落的人際關系等等誘因。“孩子們想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逃避現實,但他們選錯了方法應對,家長們也忽視了背后真正的誘因。”
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針對未成年人過度使用甚至沉迷網絡游戲問題,進一步嚴格管理措施,堅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并要求嚴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時間,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其他時間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
大到國家,小到家庭,整治游戲沉迷這個讓很多人“功能失調”的頑疾,需要上下攜手和內外配合。
生活被否定的聲音填滿
卻在游戲世界被人夸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7月底,一位母親風塵仆仆地將兒子從臺州拽進盤圣明的診室。這是一個170斤重的胖男孩,18歲,卻還沒讀完高二,因為長期日夜顛倒地玩游戲。
男孩楊光被收治入院。第一天,楊光沒日沒夜躺在床上玩游戲,累了才睡一會兒,餓了就躺著吃快餐食品;兩三天后,楊光聽從盤圣明的話,玩游戲的姿勢從躺著轉變為坐著;又過了幾天,楊光開始調整作息,白天玩游戲,晚上睡覺;后來,楊光每玩一個半小時的游戲,就會停下休息,也開始在病房里走動……
盤圣明將楊光的點滴改變看在眼里,并欣喜地告訴他的母親,卻仍舊無法讓孩子獲得來自父母的激勵,“家長看不到他的變化,只能看見孩子還在玩游戲,就一味指責。他們即便是表揚,也很敷衍。”
“這就是這個孩子面對的現實世界——他無法得到認同。”盤圣明說。由于父母在外省做生意,楊光常年跟隨爺爺奶奶生活。不愛運動的楊光越長越胖,在學校里遭到同學譏笑,也找不到朋友。楊光成績不好,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很少聽見表揚的話。
當生活被否定的聲音填滿,楊光便悶頭躲進了游戲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面,他被人夸贊,并擁有無數網友。楊光每一次微小的進步,即便只是跨過一個關卡,都總能得到及時的獎勵。那種滿足與快樂就像一條溫柔的繩索,將男孩牢牢拉住,楊光越來越沉溺其中。
“我們大多數人玩游戲,能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穿梭自如,但有些孩子為什么不行?虛擬世界對他們這么有吸引力,是不是因為現實世界缺少了什么?”盤圣明說,有時候,孩子沉迷游戲恰恰是他們的一種表達方式,訴說他們無法應對的壓力和痛苦。
在盤圣明的診室,網絡成癮患者集中在13歲到18歲,占比最大的則是高中生,因為他們往往背負更大的壓力。
前不久,準高中生王輝也被父母送進物質依賴科。他是典型的乖男孩,從小學到初中都學習刻苦,成績名列前茅。今年中考,由于狀態不好,王輝沒發揮好,未考入重高本部,父母對這個結果很失望。
暑假期間,王輝一直玩游戲。開學前的分班考試,王輝位列年級前30名,可父母認為孩子的水平起碼應該始終保持在前15名。
“父母覺得玩游戲害了孩子,但這個孩子真正的誘因是壓力導致的抑郁。”盤圣明說。
CFP供圖
王輝的父母文化層次都不低,對兒子充滿期望,他們常放在嘴邊的話是,“你要保持住好成績”“你應該穩住第一第二”。
“沒有人是常勝將軍,這個孩子要維持住這樣的成績并不容易,但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就是這樣優秀。”盤圣明分析說,王輝一直處于慢性壓力下,日積月累產生了抑郁情緒,“中考前,面對又一座大山,他通過玩游戲去釋放壓力;暑假,他也是以這種方式在逃避現實……”
青少年沉迷游戲背后
可能有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
哭訴的家長、冷漠的孩子,看著雙方迥然不同的表情,有時,盤圣明卻恍惚覺得,需要先接受心理咨詢的不是那個低頭不語的孩子,而是此刻焦灼地指責著一切,對網絡游戲恨之入骨的父母。
在青少年沉迷網絡的表象背后,盤圣明常目睹一個個“功能失調”的家庭:有爭吵不休、關系畸形的夫妻;有角色缺位的單親;也有終日忙碌、漠視孩子的父母……
小玉是個少言寡語的女孩,她14歲,正讀初二。內向的她只有一位要好的朋友,但因為一點小事,朋友誤解了她。小玉就此失去了她在學校里唯一珍視的閨蜜。
悶悶不樂的小玉將自己的遭遇告訴母親,但忙著打麻將的母親只流露出不解,“這么點小事別在意。”小玉想和父親說,可經營一家小店的父親比母親更忙,幾乎一天都見不到面。為了逃避無處釋放的痛苦,小玉開始玩游戲,隨著新朋友在游戲世界不斷出現,她躲在游戲中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CFP供圖
誘發網癮的因素往往復雜而多樣。“大多時候,孩子自身也存在個性上的問題,比如,內向、易沖動、易神經質、情緒調節能力差等。”盤圣明說,在艾森克人格測驗中,小玉的得分比正常人高出20多分。這意味著,小玉的情緒極易波動。
艾森克的人格類型維度
只是,當盤圣明將這一樁樁個體事件拼湊在一起時,一個更令人警醒的事實開始浮現——在決定一個孩子是否會成為一名網癮患者的眾多因素中,家庭問題往往是首當其沖。
“對小玉來說,失去閨蜜可能就是天大的事。這時,父母即使無法幫她解決問題,也可以幫她分析問題,陪伴她,做出正向引導。”盤圣明感慨說,在那個關口,如果有人靜下心告訴她,什么是朋友,短暫失去朋友時怎么辦,這個女孩可能就不會去尋求網絡游戲來解除內心的痛苦。
有時,盤圣明扮演的角色更像一個傳聲筒,幫家長破譯孩子這種行為模式傳遞的聲音——我們的家庭出問題了。遺憾的是,鮮少有家長愿意把這些話耐心聽下去;而有時,一旦家長作出改變,對于沉迷網絡的孩子而言就是靈丹妙藥。
住院十多天,高一學生李麗每天都手持iPad,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期間,盤圣明試過很多方法,卻都沒能打開李麗的心,直到后來,她和李麗的母親聊了一次。隨后,母親說的幾句話,就讓李麗重拾喜樂,成功出院。
在那之前,李麗的母親沒陪女兒來過一次醫院,從問診到收治入院,盤圣明只見過女孩的父親。那個中年男子原是一家國企的中層領導,同階層的人經過數年拼搏,大多晉升,而女孩父親卻始終原地踏步,無意升遷,埋頭炒股,結果虧損嚴重。李麗的母親則是企業高層,一位職場女強人,丈夫的行為讓她大失所望,她將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投射到女兒身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李麗喜歡畫畫,母親卻一味想讓女兒好好學習。李麗不聽,反而整日撲在iPad上,不是畫畫,就是玩游戲。父母為此爆發又一輪爭吵,甚至鬧起離婚。李麗更變本加厲地玩游戲,8月初,父親無奈地將她送進醫院。
李麗抗拒對話,在病房里,她一天只吃一餐飯,其余時間只盯著手中的iPad。日復一日,盤圣明卻漸漸發現這個女孩并非真正的網癮患者,“她描述自己的家庭說,‘我們是三個陌生人’。”盤圣明分析,孩子不想讓父母離婚,正是為了讓家庭走上正常軌道,這個孩子才“病”了,她想做這個犧牲者。
“只有你才能幫到女兒。”盤圣明把忙于工作的李麗母親約到診室告訴對方。出院時,李麗只向母親提出兩個要求——“休學、iPad留給我。”母親同意了。盤圣明說,iPad已經變成孩子心理上的一座安全島、保護神般的存在。
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當諸多誘發因素促使孩子打開游戲世界的門,才最終成全了網絡游戲鋪天蓋地的圍剿。像潘多拉魔盒綻然開啟,網絡游戲使人腦中的多巴胺分泌快速且大量地增加,迥異于人類日常因飲食、性、養育、工作獲得成就等帶來的快樂,這種病態的分泌使快樂瘋狂加倍。
“這種病態的多巴胺分泌還堵住了回收再利用的路,打破了人腦原有的獎賞機制。”盤圣明解釋,也就是說,一旦脫離游戲,人感受不到快樂時,他會變本加厲地去索求,這就是網絡游戲的“耐受”。
因此,即使一位網絡成癮患者得到治療,暫時回歸正常作息,一旦日后的生活中出現誘發因素,他依然可能再次陷入這種行為模式,循環往復,難以擺脫。
CFP供圖
7月,高考生劉向一度擺脫了對網絡游戲的依賴,他認真準備一所重點大學的“三位一體”選拔,利用空余時間畫畫、飼養寵物、運動,只偶爾看幾小時的游戲直播。之前劉向是重點高中的學生,平時成績優秀,可高二起,他因為某次考試考砸,被媽媽批評戳到了痛處,曾一度無法面對而放棄學業,整晚躲起來玩游戲。后來,經過心理咨詢和物理治療,劉向狀態轉好,回歸學習,參加高考,父母漸漸安下心來。
可時隔一個月,劉向又被送進了醫院。這一次,父母發現他不僅重拾游戲,還偷偷網貸充值,“被發現時,他已經連續網貸數千元。”
類似反復波動的網絡成癮青少年,盤圣明已接觸過不少,看見無數孩子和父母為此充滿痛苦和掙扎。“沉迷網絡這個階段來就診的病人特別多。但是,等到這個時候再去干預,效果往往就不太理想了。”
盤圣明說,網絡成癮并非一蹴而就,存在四個發展階段。起初,大多人是“正常使用”,即可以一邊玩游戲一邊正常學習工作生活;如果玩游戲開始影響學業、工作或生活,就發展到了第二階段——“過度使用”,這也是最佳的干預時期;等到日夜顛倒、甚至逃課玩游戲的階段,就是“有害使用”,即通俗意義上的“沉迷網絡”,干預就非常困難;最后,才會發展到“游戲成癮”。
在醫學界,網絡成癮有明晰的診斷標準——首先,患者對游戲有強烈的渴求;第二,玩游戲成為生活中的優先項目,如不吃飯、不睡覺而優先玩游戲;第三,明知有害,但還是無法自我控制這種行為模式;第四,這種行為模式達到12個月以上,嚴重到損害學業、工作、人際關系等。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和許多其他疾病一樣,對網絡成癮而言,預防遠遠重于治療。而在盤圣明看來,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就是從父母做起,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往往,孩子的情緒出現波動時,是因為周邊小環境發生了變化。這時,他需要一個穩定的大環境,這就要求家長自己的情緒要穩定。同時,父母要去傾聽孩子的聲音,關注孩子的變化,無論是心理上,還是學習上,當他的成長受到挫折時,正是需要及時干預的時刻。”盤圣明提醒說,有時候,家長的改變特別重要,“不是說每個家長都要變得非常優秀,而是要發自內心去接納孩子。尤其是那些對孩子賦予過高期望的家長,和孩子的溝通非常重要。”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楊光、王輝、小玉、李麗、劉向均為化名)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4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