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蘇軾《水調歌頭》中流傳甚廣的名句,這句詩的意思主要是為了用來表達遠方親人的思念和對他們的美好祝愿,蘇軾這句詩的用意就是希望千里相隔的弟弟能夠健康平安,與他一同欣賞這皎潔的月亮。這里的"嬋娟"就指月亮上的嫦娥,也就代指明月。
嬋娟最開始是指人或物"姿態曼妙優雅",后來逐漸演變成形容美人和美女的女性詞匯,到了唐宋時期就用來形容月色明媚或者是明月,但是最開始嬋娟并不是用來指代女性或者柔美的事物。"嬋"是指"蟬",我國古代"蟬"和"嬋"可交換使用,所以嬋娟開始時是指蟲子,等到繼續發展為女性化的詞匯時才變成了女字旁。本文就從嬋娟原本的意向開始溯源,探究嬋娟這個意向的發展過程。
嬋娟原本指代什么?
在古代,"蟬"也可用來稱為"嬋",而且"蟬蜎"也可以與"嬋娟"同用。《說文解字》中提到:
"蟬,以旁(膀)鳴者"
蟬生于夏季,以善鳴著稱,所以古人在利用蟬這個意象時通常都抓住它不停歇的扇動翅膀鳴叫的基本特征。在《詩·大雅·蕩》中,作者就借周文王之口,譴責了貴族荒淫無度的生活
"如蜩如螗,如沸如羹。"
這里的"蜩"就是蟬的意思,就是用蟬在夏季不停的扇動翅膀來比喻貴族荒淫無度、肆意宴飲的奢侈場面。古代文人從性狀、聲音和基本特征來認識蟬,將蟬與其特征和形象聯系起來賦予了它特別的含義,至此,蟬已經有了特定的形象,蟬的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而蜎字本義是指蚊的幼蟲,在《一切經音義》三引《通俗文》中提到過"蜎化為蚊。"
蜎就是文字的幼蟲,人們將幼蟲蠕動柔弱的形態特征延伸成為一種特殊的意象,這種做法與"蟬"的意象形成也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構成了"蟬蜎"一詞來表達柔弱和嬌弱的意象。
而古代人以嬌柔為美,"蟬蜎"一詞也迎合了古代人的審美傾向,所以在之后的文學作品中,"蟬蜎"也經常用來形容美好的東西。張衡在《西京賦》中寫道:
"嚼清商而卻轉,增嬋娟以此豸。"
就是形容宮廷里面舞女美好的、柔軟的身姿,所以"蟬蜎"多用來形容一種陰柔、嬌弱的美。張衡的詩詞中的"嬋娟"也是可以用"蟬蜎"來寫的,這時蟬蜎就已經從柔弱嬌美開始向女性化的意象轉變了。所以這個情況下,將"蟬蜎"寫成"嬋娟"也是這個意象向女性的詞義轉變的過程,這種轉變也只在張衡的作品初次顯性。
嬋娟是如何跟月亮有關的?
前面說起嬋娟的詞義已經由中性逐漸轉變為女性詞義了,但是這個詞語的意思還停留在美好的事物上,真正開始將嬋娟和月亮聯系在一起,最重要的文人還是唐代詩人孟郊,他曾在詩作《嬋娟篇》中寫道:
“花蟬娟,泛春泉;竹蟬娟,籠曉煙;妓蟬娟,不長妍;月嬋娟,真可憐。”
這個時候,嬋娟指代的含義很多,孟郊的詩中指代的四種美好事物,這個范圍就比較廣。而嬋娟更多的被指代"月亮"是在晚唐時期是自李商隱開始的,這時候嬋娟就被指代為月亮、月光,而由于嬋娟一詞本身帶著"蟬蜎"的美好和凄涼,所以嬋娟一詞指代的月亮也成了美好事物以及悲傷的代名詞,嬋娟也開始廣泛的被運用在詩作中。
而晚唐時期的社會背景決定了當時的意象不會太過美好,這時候唐朝已經由盛轉衰,不管是百姓生活還是國家統治都舉步維艱。所以唐末詩人使用嬋娟這個意象來形容月亮更多的是帶有了凄涼哀傷的意味,李商隱在《霜月》中寫道: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蟬娟。"
詩人將青樓女子和月宮中的嫦娥相比,來寫青樓女子和嫦娥的孤獨、凄涼,其實就是在寫自己的孤苦悲傷。唐末大部分用到嬋娟這個意向的一般都是寫月亮下自己的悲苦或者感概月亮上嫦娥的孤獨。
而宋朝蘇軾的《水調歌頭》也是同樣描寫月亮,他卻從另外一個積極的角度出發,雖然他和自己的幼弟已經四年沒見了,但是他反而寫自己跟幼弟賞的是同一個月亮,這不僅跟他自己的樂觀態度有關,也跟當時宋朝的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有關。而嬋娟作為一個意象已經完全指代了月亮或月光,但它代表的既有月亮的悲苦凄涼,也有月亮的美好。
結語
嬋娟一詞可以被寫成“蟬蜎”,最開始代指柔弱陰柔,到最后逐漸從中性化詞義變成女性化詞匯,此后更多的形容的便是美人或者美人身旁美好的事物,到了唐末嬋娟才廣泛地被文人墨客們當作“月亮”來用。而這個意象既可以用來表達自己的孤單悲苦,也可以表達自己對他人的美好祝愿。
古詩詞中的意象都是根據生活中的一些事物逐漸演變而來的,但同樣,意象被賦予了一定的內涵,它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最主要的還是詩人自己的心境。也正是因為這些特殊的意象,詩詞才會有他別樣的魅力,而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自己品讀解析的!
END.
大家好,我是摘星,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我的賬號:摘星集,和你細品經典文化。看完文章,記得點贊~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6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