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褒國立國多少年
方鵬霏
歷史上的古褒國(今漢中所有域地和川北、隴南、荊楚部分域地)究竟立國多少年?有言1300多年,有載1500多年,有記1900多年……屬哪個強國所滅?有曰被庸國滅,有記為巴國滅,有載為秦始皇所滅……見仁見義,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其實,褒國是秦始皇的上五世祖爺、秦惠文王贏駟在“巴蜀之戰”中所滅,十分正確。
中國人上古遠古以及近古,均非常重視祭祀,《左傳》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將祭祀與戰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祭祀之目的主要是弭災、求福、報謝。先秦史書《世本.卷七卷八》載:“舜帝出生于成固媯墟(俗稱雙井、今龍頭鎮)”,死后葬于黑水(今湑水)岸邊寶山前的夜弧冢。傳說舜帝的手掌紋像個“褒”字,故舜帝死后,其女婿大禹為了就近祭祀功高蓋世、“文明之元”、“德自舜明”、“創立三大文化之一”的舜帝而特在舜帝的故鄉、“方四百里的漢中成固”(當時留壩、褒河屬成固轄)設立了褒國,命聰明睿智、勤勞勇敢、治水有功、自己兒子、舜帝外孫有褒氏為褒國開國君王,子子孫孫按時祭祀舜帝和漢山。據有關史料記載,褒國是漢中地區(梁州)最早的政權。褒國是我國進入奴隸制社會后第一個王朝"夏后"所封的同姓諸侯國。《詩經》中稱漢中為"南山"、"周南"。褒國雄踞“周南”,為秦嶺以南巴、蜀、庸、苴等諸候國之“南國領袖”。《史記·夏本紀》載:禹“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褒氏……”清嘉慶《漢中府志》載:“禹封其子為褒君,是有褒國”。褒國首都在今漢水以北、留壩縣以南、褒城鎮東三里的駱駝坪。自夏起,歷經殷商、西周、東周,后被秦惠文王?駟“巴蜀之戰”時所滅。褒國(漢中)土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是嶺南膏腴之地。褒人引進周人的農業技術,培育出自己的特產“蕪菁”(俗稱長壽圣參或小人參,外形近似白蘿卜),連同原有的“丙穴嘉魚”特產等,進貢周王廷,很為周王室稱道,廣為流傳。有專家研究:《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廣》《沔水》等詩篇,皆為周公旦采譯秦嶺以南褒國樂歌而成。褒國與周天子歷代有婚姻友好聯盟的傳統,如周文王娶褒國太姒為后(太姒為周武王和周公之母);再如周幽王娶褒姒為后,褒姒的兒子名伯服,伯,長子的意思。周武王伐紂時,周南諸侯國褒、蜀、巴、庸、苴等均參與伐紂之師。每遇周王室舉行重大活動,褒國君主都要親赴參加,故被周室列為“友邦冢君”,接待規格高于它國。褒人的文化、風俗、民情也受周人影響較大,與周文化相互作用、不斷發展、溶匯共進。
從夏朝至西周,褒人一直平靜地生活在秦巴谷地、漢水兩岸。雖為“南國領袖”,但卻對鄰國從不發動戰爭,不掠奪別國財富,中庸之道處人為事。到周幽王時,褒人生活被打亂,“幽王三年,周伐有褒”。褒國太后褒姁為免其禍,將絕世美女褒姒獻給周幽王為妃。幽王被褒姒的非凡美麗所傾倒,百般寵愛。褒姒生下兒子伯服,幽王遂廢掉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后,立伯服為太子。幽王十一年(前771),申后的父親申侯聯絡諸侯繒國、西夷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點烽火求救,諸侯懾于申侯、犬戎勢力,未去救駕。申侯就把幽王、太子伯服及陪侍的鄭桓公等殺死在驪山,俘獲了褒姒,擁立宜臼為天子,稱平王,遷都洛陽,史稱東周。
褒國是夏王朝“夏后”所封的同姓諸侯國,具有當時先進文化、青銅冶煉、農耕漁獵、治玉燒陶等技術;褒國建交巴蜀、臣服庸苴、興盛發達、享譽寰宇。春秋時,巴蜀也建立了自己的奴隸制國家,形成長江流域巴蜀文化。褒人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第一任國君“有褒氏”為舜帝的女兒、大禹的第一任妻子所生,后歷經71位國君。歷史上最著名的傳說是:褒國有兩位君王化為飛龍,纏繞在夏帝孔甲的宮庭明柱上。
春秋戰國時,從公元前770年起,褒國歸蜀域地內。秦惠文王發動“巴蜀之戰”(公元前316年)攻取巴蜀,滅掉褒國,設置漢中郡,隸屬于秦。秦惠文王贏駟發動“巴蜀之戰”前,秦國朝廷發生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即激烈辨論。秦丞相張儀與將軍司馬錯唇搶舌箭、推杯換盞、激烈交鋒,最后秦惠文王高興的說了一個“善”字而定奪。
據《戰國策·秦策》和《華陽國志·蜀志》載:秦惠文王嬴駟于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成為秦國第一任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基礎。贏駟在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后,重用了丞相張儀,采取了連橫之策成功擊退了六國的合縱伐秦,讓秦國一次次度過了危機。當時蜀國在今四川境內,首府為成都,是“戎狄之長”。巴國在今重慶嘉陵江北岸,首都為巴,與蜀不睦,而與苴國友好。公元前316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求助,巴向秦求救。秦王贏駟欲攻蜀,卻以道險難至,韓國又來侵犯,猶豫不決,遂問計于臣下。張儀主張進攻韓國,劫持周天子,挾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業。司馬錯主張借機滅蜀,認為“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而從巴蜀又可從水道通楚,“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將軍司馬錯的精僻論述記于《古文觀止.司馬錯論伐蜀》內: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文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長也,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說(譯文):“不對。我聽說:要使國家富庶,就必須拓展國家的領土;要使軍隊強大,就必須讓它的百姓富足;要建立統治天下的帝王之業,就必須廣布它的恩德。這三個條件齊備了,王業就會隨之實現了。如今大王的疆土不廣百姓不富,所以我希望先從容易見成效的事做起。蜀國是西部偏僻的國家,又是戎狄之類不開化的邊民之國,眼下又發生了像夏桀、商紂時一樣的內亂,用我們秦國的軍隊去攻打它,就好比讓豺狼驅趕羊群一樣容易。得到蜀國的土地,可以用來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可以使秦國百姓富足。既鍛煉了軍隊又不損傷民眾,蜀國就乖乖地臣服了。因此,攻取了一個蜀國而天下人并不認為我們強暴;取盡了蜀國的財富,諸侯也不會認為我們貪婪。這樣,我們滅蜀的舉動也就名利雙收,并且還有制止暴亂的美名。如果現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未必有利,卻要承擔不義的罵名。去進攻天下人都不希望進攻的地方,這是很冒險的!請允許我說說這其中的道理;周王室,現在還是各國諸侯的宗主;韓國是周的友好鄰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將要失去九鼎,韓王也預感要失去三川之地,那么,兩國一定聯合起來共同采取對策。依靠齊國和趙國,并且向楚、魏兩國求援,周把九鼎送給楚國,韓把三川之地送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的危險之處,不如攻打蜀國萬無一失”。秦惠文王曰:“善,寡人聽子”。
據《戰國策·秦策》和《華陽國志·蜀志》載:秦惠文王采納了司馬錯的主張,命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等人率軍經金牛道(自今陜西勉縣向西南,越棋盤關進四川,經朝天驛往劍門關)攻蜀。公元前316年10月,張儀、司馬錯大軍途徑“周南”(漢中)時滅了褒國(亦算是“巴蜀之戰”的一部分)。因歷史上漢中為東川,四川為西川,東西二川統稱“天府之國”,均屬巴山蜀水之列,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膏腴之地、貫朽粟紅、民熙物阜、魚米之鄉。 秦滅巴蜀之戰中,蜀王親自率軍至葭萌(今四川劍閣東北)抵御,兵敗遁逃,被秦軍殺死,蜀亡。隨后,張儀、司馬錯等人又攻滅巴,俘虜巴王。秦惠文王貶蜀王子弟為侯,以秦國陳莊公為蜀相、張若為蜀守將;封巴王為“君長”,置巴郡,郡治江州(今重慶北);置褒國為“漢中郡”,封褒國帝君褒吉為郡長,治所移至沔水之陽岸邊(今漢臺區)。巴蜀遂定,秦益富強、兵繕地廣、糧草豐盈,為之后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秦滅巴蜀,先擊滅途中褒、庸等國,設立漢中郡,占領秦嶺外廣大地區,達到了進一步富國、廣地、強兵之目的,戰略上形成了對楚國的側翼包圍,為爾后南進滅楚和統一六國創造了條件,聚合了有利態勢。故,褒國是被秦惠文王?駟的張儀、司馬錯滅巴蜀大軍于公元前316年10月所滅!從公元前2070年夏朝初年,大禹任治水功臣、自己大兒子、舜帝外孫有褒氏為褒國國君起,至公元前316年滅亡,共立國1754年,歷經71位帝君。
2024年4月22日
作者簡介: 方鵬霏,退休新聞工作者,陜西省作協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在國內外有關報刊雜志發表散文、報告文學、短篇小說等2000多篇,榮獲中、省、市有關報刊雜志各類征文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20多次;出版發行54萬字的散文集《秦巴攬翠》。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