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原文及翻譯
一、原文: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二、翻譯:
我曾經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風亭附近散步,感覺腳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卻看見松風亭的屋檐還在樹林的遠處,心里想什么時候才能走到啊?后來轉念又一想,突然有了體會:“這里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過來,就好比上鉤的魚兒,忽然得到解脫。如果能悟解到這一點,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戰場上,戰鼓如雷霆,沖上去就要死于敵人之手,退回來就要死于軍法,這時,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三、點評: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原文及翻譯
一、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之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以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余一言未盡,而君變色以去。幾欲拒人千里之外,豈善學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謝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二、翻譯:
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于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于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說你善于學習呢?”王生更加生氣,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開了。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于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別人的優點去學習,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開,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最忌諱的事,莫過于滿足自己所學的知識,你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現在不改正,等你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請允許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警戒自己。”
三、點評:不驕方能師人之長,而自成其學。
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原文及翻譯
一、原文:
昔周人有仕數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為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
——(節選自王充《論衡·逢遇篇》)
二、翻譯:
從前周朝有個人,屢次求官都沒有得到君主賞識,(直到)年老鬢發斑白,(這天)在路邊哭泣。有人問他:“您為什么哭泣啊?”他回答說:“我屢次謀官都得不到賞識。現在自己傷心自己已經年邁,失去機會了,因此傷心地落淚。”那人又問:“您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賞識呢?”他回答說:“我少年時苦讀經史,后來文才具備,試圖求官,不料君王卻喜歡任用老年人。這個君王死后,繼位的君王又喜歡任用武士,我改學武藝,誰知武功剛學成,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現在新立的君王開始執政,又喜歡任用年輕人,而我的年齡已經老了,所以終生不曾得到一次賞識,未能做官。”
三、點評: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58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