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邊感慨罪惡只是一念之間,一邊又感慨任何悲劇都有根源。父母養育孩子,真的需要有點兒覺察心。
1、善良與愛也會引發罪惡
案件中,女孩為了向爸爸要5萬元去讀體校,挾持了媽媽。但她本意并不想致媽媽于死地。之所以捆綁媽媽,是因為此前父女沖突嚴重的時候,她的父親強制把她送到了一個戒網學校。說是戒網,實際上就是暴力管教。孩子在那里忍受了幾個月的體罰、打罵,甚至對著便池吃飯。而這些,父母并不知情,他們本意只是想找個專業機構幫忙管教一下孩子。
于是,這個女孩便將怨氣撒到媽媽身上。不給媽媽吃喝,還拳打腳踢,想讓媽媽體驗一下她以前在里面的滋味。包括爸爸最終妥協把錢轉給她,她依舊不敢開門,也是因為害怕爸爸再找人把她送進戒網學校。從而耽誤了最后營救媽媽的時機。
媽媽一開始被挾持時,人身相對自由,還在不斷地給爸爸遞紙條出來。每一張紙條上都寫的是“沒有什么事”,“孩子只是一時氣憤”之類的話。面對孩子對自己拳打腳踢,媽媽一再容忍,不斷地重復“你在媽媽心中是個優秀的孩子”。從她給孩子寫的字條來看,她一直到餓死,都始終擔心的是孩子的處境。
那么,孩子真的很殘暴嗎?也不是。
她只是沒有意識到捆綁媽媽,意味著什么,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孩子小時候的作文里記載著很多對媽媽的體諒、關愛。同學說她的性格并非多么乖張、刁鉆,甚至有時候還挺積極上進。當媽媽被囚禁快要失去生命體征時,是女孩打的醫院求救電話。當她知道自己釀下如此嚴重的后果時,曾一度想要自殺贖罪。
父母和孩子的底色都是善良與愛。但卻因為無知,讓一個家庭走向了無法挽回的深淵。
?2、愛需要包容,包容的是什么?
上文中我們看到,縱然是在被囚禁那樣極端的情況之下,媽媽流露出的依然是對孩子的包容和理解。
我們經常說,愛想要包容,無條件的愛才是真愛。父母之于孩子,怎樣才叫無條件的愛?
是不打不罵不要求嗎?肯定不是。
在我看來,無條件的愛,是對孩子情緒和感受的無條件理解和接受。
生活中,父母總是認為孩子還小,常常會忽略他們的感受。但實際上,孩子也是一個個小小的個體。他們也會有憤怒、苦惱、絕望甚至仇恨的情緒。這些真實自然的情緒沒有對錯,應該早早被看見,被理解,才能避免更加惡劣的情緒和行為。
有些時候,因為父母忽視對孩子情緒的覺察,導致孩子出現一些極端言行。父母為了緩和親子關系,又會產生失去原則的包容,忍讓。事實上,這樣的包容和忍讓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反而會助長孩子的不當言行。
父母對孩子情緒和情感無條件的接納,是建立孩子內心力量感的關鍵動力。而與此同時,對于孩子不恰當的甚至危險的行為,給予清晰的底線和原則設定,同樣十分重要。
?3、教育需要掌握分寸,沒有邊界的愛讓人困惑、惶恐
案例中,陳欣然已經不止一次捆綁自己的媽媽。但是面對孩子如此越界的行為,媽媽并沒有掌握好教育的“度”,一直游走在兩個極端。要不就是送去戒網中心嚴刑管教,要不就是一再包容、忍讓。
這種沒有邊界、缺乏底線意識的愛會讓孩子感到困惑、惶恐。
如果小的時候沒有讓孩子形成規則意識,那么到青春期再去管教就更難了。陳欣然綁架媽媽這件事,從有苗頭開始,就應該被高度重視。而不是到孩子在家庭群里發出媽媽腿部腫大的照片時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底線意識的缺乏,才讓陳欣然對這種傷害行為更加有恃無恐,最終釀成悲劇。
關于構建底線意識的重要性,我深有感觸。小時候,我家教很嚴,但同時個性也很強。有一次考試沒考好,我被打了,就跑出家門。直到很晚,父母才找到我,把我領回家。記得那一次本來父母很生氣,但是找到我后沒有再責罵我,反而表現出一副包容、理解的樣子。
那個時候我才7、8歲,根本沒有太強烈的對錯認知觀。我單純地認為,原來出走可以解決被父母責罵的問題。于是沒過多久,我就有了第二次出走。
這一次我跑得更遠了。晚上無處可去,跑到了郊區的菜地里。我至今都記得,那個時候我甚至已經開始謀劃未來要怎么出去打工,掙錢養活自己了。就這樣一直到夜里,我開始感到害怕,一個人哭了起來。幸好被附近善良的莊戶人家聽見了,連夜聯系我的父母,把我送回家。我記得那一次,我的父母真真是被嚇得不輕,很多年后還總提起此事。
回想起來,確實有些后怕。如果當時沒有遇上好心的人,如果我的情緒再激動一點,行為再極端一點,也許……理性地反思這其中教育的問題,我認為在問題產生的第一時間,我的父母缺乏底線意識的構建。
如果第一次出走后,我的媽媽就能告訴我:如果你覺得生氣、委屈,一定要說出來。甚至朝爸爸媽媽發火都可以。但是不能做傷害自己的事情。如果那個時候,我的父母能告訴我離家出走意味著什么,會有怎樣的后果,也許就不會有第二次的危險發生。
就像這個案例中,如果第一次孩子捆綁媽媽時,父母就能意識到這是不能容忍的行為,告訴孩子“綁架”意味著什么,能一起探討更好的解決辦法,那就不會有第二次的綁架。
?4、如何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1)給足愛,讓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
孩子小的時候,因為獨立能力不夠,對父母非常依賴。但另一方面,又會因為淘氣、任性經常惹父母生氣。所以父母對待孩子常會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有的過于包容,有的過于嚴格。
包容,會讓孩子不懂得分寸和邊界。而嚴格會壓抑孩子的情緒,從而產生更多不端行為。正確的做法是:我們應該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給足愛,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小時候的負面感受,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陰影”,會對人的一生都產生影響。只有當情緒能夠流動起來,才不會在心底積累負面的感受。當情緒能夠得到釋放,得到重視,引導孩子去端正行為,才會成為可能。
(2)和善而堅定地給孩子立規矩
孩子長大后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可以在早期孩子教育中尋找到問題的根源。
很多父母認為讓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就算是把孩子照顧好了。有些家庭是老人幫忙管孩子,更容易建議這樣的意識。只要孩子不哭,做什么都行。
其實,面對父母毫無底線的包容和息事寧人,孩子是惶恐的。那種感覺就像是一只羽毛還沒長齊的小鳥,孤身在一個無邊無際、沒有任何參照物空中不安地飛行。
我們需要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越早建立越好。
在教育研究領域,3-6歲通常被稱為“潮濕的水泥期”。孩子的85%性格、習慣和生活方式都在這一時期形成。
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也是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的有效方法。要讓孩子學會承受別人的“拒絕”,明白有些想法和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建立規則意識,我們需要 “和善而堅定”。這并不是指有時因為生氣而”堅定”,事后又因為想彌補而“和善”。而是任何時候都要堅定教育的原則,怎么堅持?通過和善的溝通來堅持原則。
(3)孩子出現問題,父母需首先審視自己的問題
陳欣然的案例中提到,她的父親總是會把孩子的問題歸結為外部環境的影響,從來不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這讓陳欣然覺得自己從未被尊重過。
事實上,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一點點成長起來的。孩子的性格養成、習慣認知,都與父母的教育方法息息相關。
有些家長總是一味地覺得生了個沒出息的孩子,很不幸。但這種不幸往往都和自己有關。
只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的問題。所以,父母需要具備覺察自己,不斷學習的意識。
寫在最后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沒有人生來就會。我們需要對“教育”懷有一份敬畏之心,不要對那些自以為是、不經思考的教育觀念太過自信。
家庭教育的試錯代價是非常昂貴的。孩子也不可能停下成長的腳步來等待父母成長。我們更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學習與進步,來引領孩子的不斷成長。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