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就有位寶媽跟我說,她家兒子正在讀高三,還有半年時間就要高考了,但是兒子卻總是手機不離身。她罵也罵過、道理也說過,但是孩子依舊改不掉手機癮。
寶媽擔心這樣下去,孩子的學習成績會越來越差,之后高考不理想,影響到升學和以后的工作。
這樣的煩惱,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有些家長選擇”暴力解決”,用武力鎮壓孩子的手機癮,但結果是兩敗俱傷。面對沉迷手機的高中生,我們到底咋辦?
高中生沉迷手機怎么辦?上癮模型了解下
高考被稱為”一分定輸贏”的戰爭,所以在高中階段,尤其是高三時期,孩子、老師、家長都會嚴陣以待。
但現實有時也會出現例外,有些孩子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沉迷于手機,導致耽誤了學業,很可能影響到升學。
高中生孩子沉迷手機到底該怎么辦?正所謂”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想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上癮模型”。
“上癮模型”被廣泛運用于商業,人們利用它培養潛在顧客的消費習慣,從而提升顧客對自己產品的黏性,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
“上癮模型”分為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四個邏輯。該理論運用在育兒中也具備很強的實用性,比如,孩子為什么會沉迷手機。
在玩手機的過程中,孩子能夠獲得三種酬賞,即:社交酬賞、獵物酬賞、自我酬賞。
社交酬賞:
在玩手機過程中,孩子不僅僅可以聯系到老師、同學、家長,還可以和天南海北的網友聊天,找到跟自己興趣愛好相投的人,對共同話題進行探討。
有人理解自己、認可自己,自己還能在網上發表想法贏得贊同。高中生的孩子處在青春期,自然會喜歡這種感覺。
獵物酬賞:
互聯網時代,我們能通過小小的手機接觸到全世界。通過手機,孩子可以看漫畫、看小說、玩游戲,也可以對某件事發表自己的見解,還能分享自己的經歷。孩子還可以在網上學習知識、放松心情。
這些資源、信息、體驗,對于高中生孩子來說就像是”獵物”,讓他們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同時增長自己的知識。孩子沉迷這種體驗,就很難放下手機。
自我酬賞:
無論年紀大小,孩子始終是渴望認同的。很多孩子在網絡上活躍,僅僅是為了贏得別人的認可。
也許剛開始,高中生的孩子玩手機只是為了解壓,但是當他們接觸到游戲等娛樂方式,通過了出色的操作征服了其他人,贏得了認可,他們便會感到很愉悅。
如果孩子缺乏自控力,就很可能放縱自己沉浸在虛擬的世界里,通過這種方式來贏得別人對自己的認同,越來越沉迷手機。
利用上癮模型,從根源戒掉孩子手機癮
了解了高中生孩子沉迷的邏輯,我們也有了破除手機癮的思路,幫助他們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擺脫”手機”的控制。
具體的實踐,需要家長來思考自己孩子需要的是什么。高中階段的孩子普遍壓力大,并且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不明白學習的意義在哪里。
甚至,他們有可能認為父母根本不關心自己,只關心學習成績。
所以,我們家長要察覺孩子的內心需求,用平和的心態去跟他們交流和溝通,釋放孩子內心的緊張與壓力,解答他們內心的疑惑。
跟孩子溝通時,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語氣,千萬不要像”找茬””吵架”一樣說話,否則容易產生反效果。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給孩子布置一些有意義的任務。比如發現孩子出現沉迷手機的表現時,我們可以請他幫我們一個忙,在孩子解決問題之后適時地給予鼓勵和表揚。
當孩子沉迷手機的情況有所改善之后,我們也需要及時給出肯定:”我發現你最近沒有以前那么愛玩手機了,還堅持運動和幫媽媽做家務,真是越來越優秀了!”也可以準備一些獎勵,給孩子驚喜。
經過一步步的鼓勵和改善,孩子能感受到改掉壞習慣、體質加強、學習進步等”獵物酬賞”,也能收獲父母的鼓勵和獎勵等”獵物酬賞”;還能從父母的肯定中認可自我價值,獲得”自我酬賞”。
減少沉迷手機的時間,孩子會發現,自己可以跟父母、同學、朋友更真誠地交流,這是他獲得的”社交酬賞”。
孩子玩手機,不必草木皆兵
現在智能手機普及,幾乎人人出門都要帶上手機,我們大可不必將手機視作洪水猛獸。高中生已經具備基本的判斷能力,三觀也大概樹立,有一定的判斷力和自控力。
所以這時候,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跟孩子溝通,看他是否明白學習的重要性,能否理解沉迷手機的危害,以及能不能學會自控。
只要利用得當,手機可以成為孩子學習的好幫手。很多軟件上有豐富的學習資料、視頻教程,甚至,孩子還可開通直播間,跟網友們一起默默地打卡自習。
所以,對待手機,我們不要將其當成敵人,更應該引導孩子明白:我們是手機的主人,應該用手機來提升自己,而不是讓它操控自己。
高中生學習壓力大,時間必須花在刀刃上,但一段弦如果過于緊繃,是很容易斷掉的。不管是高中還是其他階段,孩子在學習方面應該”張弛有度”,重視學習的同時也要留一部分時間放松。
我們所說的放松,可以是一家人出去游玩,也可以是孩子去運動緩解壓力,還可以是玩玩手機放松心情。
對于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我們不妨跟孩子商量出一套規則,約定玩手機的時間,讓他們學會正確合理地使用手機,而不是沉迷于手機,耽誤了自己。
管教孩子,終究是父母的責任
提到”手機癮””網癮”,我們當家長的是頭疼不已。但正是如此,我們更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哪里做錯了。
有些家長發現孩子有手機癮后打也打過、罵也罵過,不見成效后就將孩子送到所謂的”戒網癮”學校。
然而,很多”戒網癮”學校看似靠譜,其實并沒有合格的資質,如果我們”病急亂投醫”地把孩子送進去,最終也只是讓孩子受到地獄般的折磨。不信的話,大可以看看楊永信、豫章書院的相關事件。
身為家長,我們始終要牢記,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責任。當認為孩子”長歪了””染上了惡習”,我們得先學會溝通和反思:自己教育是否把握好了方式和分寸。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