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不是每個人打牌就能打到妻離子散,不是每個人抽煙都能抽到無法自拔,將肺甚至生命都搭進去。
所有游戲成癮、網絡成癮的孩子,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缺失。
(一)缺失父母陪伴,或家庭關系不和諧
這部分因素,我認為是孩子染上網癮的最首要因素。
在西南大學舉辦的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教學工作委員會十二屆年會上,來自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的研究表明,控制型、忽視型、溺愛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網癮。
父母都忙于工作,忙于生計,或忙于刷抖音,忙于追劇,什么都忙,就是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有的父母委屈:“我管他吃,管他喝,給他買衣服,接送他上學,天天圍著他,這還不夠?”
不夠!
也許對于小嬰兒來說,貼身照顧就可以了;但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思想意識越來越強,他需要的就不再是單純的吃喝照顧,還有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
(1)控制型的家庭
平日里父母一味的操縱/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孩子被壓抑久了,心里一定會滋生反抗意識。
只是孩子個體不同,表達方式不同。
- 有的孩子,直接言語頂撞,行為逆反。這些孩子表達出來了,反而利于他們的成長。
- 有的孩子,一直沒有勇氣表達,一直唯唯諾諾,對父母言聽計從,生怕一個不慎,就換了一頓打罵。這些孩子心里的所有壓抑和委屈,都將通過其他渠道釋放,比如偷偷玩電子游戲。
- 有的孩子小的時候沒勇氣,等到長大了,終于攢夠了能量,反彈起來,一發不可收拾。父母越不讓我玩,我便越玩個昏天黑地。現在,你管不了我了吧?
(2)忽視型的家庭
孩子高興了,傷心了,郁悶了,考好了,考砸了……家長都沒什么感覺,甚至都不知道,更沒多少心情了解孩子,或與孩子溝通。
這種家庭的孩子,在家里沒有存在感和歸屬感,就容易去外面尋找。如果他找到的認同他的同齡人剛好是上進努力的類型,那么他是幸運的。
如果他找到的認同他的同齡人,是小混混,是網絡成癮少年,那么他也多半逃脫不了成癮的結果。
(3)溺愛型的家庭
孩子要什么給買什么,孩子一哭,全家讓步。
這樣家庭的孩子,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也是最容易迷失自我的。
教育專家孫宏艷也認為:喜歡玩游戲的孩子多來自忽視型、專制型家庭。
調查發現,家庭氛圍越“民主”,孩子越不容易沉迷網絡,因為網絡與家人發生爭執的概率也更小。
(二)缺失價值感
一個孩子,若是在學校學習成績不好,不受老師和同學們歡迎;回到家里,又不被父母待見。那么,這個孩子的價值感就是極度缺乏的。
他在周圍的人眼中,看不到一絲一毫的鼓勵、認可與贊揚。
如果他再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無法釋放因為被冷落、被否定、被忽視帶來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就容易越來越沉默和壓抑。
當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電子游戲,就容易上癮。因為在游戲世界中,他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價值感。這也是他逃避現實的一個媒介。
在游戲中,他感受到了現實世界沒有的東西,所有他喜歡,他沉迷,他上癮。
(三)缺失優越感
有一些孩子,原本學習特別好,結果在初一、高一這些特殊的階段,居然沉浸在網絡中無法自拔。
有些家長認為是游戲害了孩子,本來是一個好苗子,結果因為游戲,耽誤了一生。
孰不知,你可能搞錯了“因果關系”!
那些在小學成績特別好的孩子,升入了初中,突然發現自己的成績不再像小學那么拔尖兒了,之前輕輕松松拿年級前三,現在辛辛苦苦地也才勉強拿到年級第50名。
這種差距和失落感,是非常打擊這些之前一直被羨慕的孩子們。
這種情況下,心智相對堅強的孩子,會越挫越勇,繼續努力追趕;可是抗挫能力相對弱的孩子,就容易放棄努力,無能為力,甚至自暴自棄,一旦有契機接觸游戲,就很容易沉迷進去,尋找慰藉。
所以,大多數情況是孩子先學習下降、缺失優越感在先,沉迷網絡在后。
(四)缺失同齡人的理解
除了一些天賦稟異的孩子,喜歡享受獨來獨往的感受之外,更多的孩子都希望身邊有同伴,同伴能理解自己,能聊到一起,玩在一起。
在一個班集體里,一個沒有歸屬感的孩子,是非常容易產生逃避的想法。
如果這方面缺失,也容易導致孩子轉而進入網絡世界尋找網線另一端的同齡人的認可和理解。
(五)其他原因
除了以上這些主要原因之外,還有下面這些原因,也有可能導致網絡上癮。
- 孩子天生的自控能力差;
- 父母游戲成癮,直接影響孩子;
- 孩子沒有任何的興趣愛好,生活空虛……
這些原因也能導致孩子沉迷在虛擬世界中,不愿意出來。
一個精神上越富足的孩子,越不容易染上網癮;
只有精神上有缺失、且自己無法找到健康方式去補償的,才容易網絡上癮。
孩子已經游戲上癮,我們再去扭轉,非常難。
任何問題,“預防發生”都遠遠重要于“事后救治”。
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我認為最重要的方面入手,提前預防孩子游戲上癮。
(一)多陪伴,多理解
李嘉誠說:任何事業上的成功,都無法彌補孩子教育的失敗。
我們把精力從事業上收回一些,放在孩子的身上和心上。
畢竟,孩子有個“大”,工作沒個“完”。
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就是那么幾年,我們在這幾年當中培養出孩子正確的三觀、良好的自律能力,我們將會越來越輕松,孩子也會越來越省心。
前期對孩子的忽視,也許后期做什么都無法彌補。
所以,多陪孩子玩玩,多和孩子聊聊,多站在孩子角度想問題,成為孩子的朋友,給他精神上的陪伴與支持。
(二)引導孩子發展興趣愛好
一個孩子,如果有一兩項興趣愛好,就不如癡迷網絡。
比如畫畫、足球、樂高、樂器……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包括孩子。一個孩子業余生活越豐富,對游戲的關注度就越少。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在他還沒有接觸或沒對游戲上癮的時候,我們就要抓緊一切機會,讓孩子接觸更多的活動和項目,引導孩子發展至少一兩項的興趣愛好,這不但能預防孩子沉迷網絡,還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別的不說,就說現在因為疫情宅在家里的人們,如果沒有任何興趣愛好,單純在家里宅著,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 喜歡畫畫的人,可以用畫畫打發時間;
- 喜歡彈琴的人,可以彈彈琴舒解情緒。
這些興趣愛好,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給人們帶來無窮的快樂。
結束語
如果不幸的是,你的孩子已經對游戲上癮了,我建議你別一味地批判他,禁止他,而是要理解他,深入反思他游戲成癮背后缺失的是哪一部分。
然后,補足他缺失的那部分,才能從本質上改善孩子游戲上癮的現狀。
同時,我們要同理孩子。
我們一定要相信:患有網癮的孩子是痛苦的!
有的人痛苦了,會選擇哭泣;有的人會選擇默默承受;有的人會找個東西來寄托和釋放。比如小說、煙酒、早戀,還有網絡游戲。
從成人的視角來看,患有網癮的孩子,都是自己主動去上網尋求快樂的,但我們卻不知道,其實孩子只是在被動的逃避,逃避學業上、生活上甚至家庭中的壓力和痛苦,試圖通過依附網絡來麻醉自己。
其實孩子的內心也知道,整日沉迷網絡是不正常的,是錯誤的。
所以對有網癮的孩子本身來說,不論他是否表現出來,他的內心一定存在著很大的壓力、煎熬與痛苦,甚至自責,和跳出來的沮喪。
如果我們能感受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才能從孩子的視角出發,尋找孩子內心深處真正缺失的那部分,才有可能去彌補,然后改善。
別等悲劇發生的時候再去反思,去后悔,去彌補;
趁著孩子還小,多陪伴,多引導,盡早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出良好的自律能力,才是正解。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