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想讓孩子從游戲中走出來,就用學習的標準去要求孩子,這樣既戒掉了游戲,又讓孩子愛上了學習,可謂是兩全其美。
孩子如果學習不好,得到的結果往往是打擊??疾缓?,你怎么這么笨啊?怎么每次都考不好?你看你最近這學習態度,不能認真點嗎?我怎么會你有這樣的孩子……全是打擊的話,聽多了,孩子對學習越是產生恐懼,覺得自己不行。
同理可得,在孩子游戲玩輸的時候,批評孩子,狠狠打擊他,游戲打的不夠好,玩得不夠溜,耗時太長,戰斗力太弱……將這些體驗在孩子玩游戲時輸入給他們,一輸就說,輸了必須重玩,玩到贏為止,久而久之,他一定不愿意玩游戲了。
孩子迷戀游戲,不愛學習,是因為精神上的貧瘠,在引導的過程中,要更多的關注孩子在精神上的獲得。
1、及時性贊美
孩子學習上取得一點進步,家長是鼓勵表揚了,還是不滿足于現狀,讓孩子還要好上更好?大多數家長都習慣性地選擇了后者,我們以為這是鞭笞,其實是對孩子認真付出的無視。
為了眼前的這個成績,他可能已經拼盡了全力,看到眼前的成績,他可能也很失望沮喪,家長就不要再雪上加箱了。要更多地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攀比,讓孩子不堪重壓,從而選擇到游戲中去釋放壓力。
2、有方法地贊美孩子
夸孩子努力,而不是聰明;表揚孩子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本身的聰明。
從小被批評大的孩子,大多是自卑的。天天被打的孩子,內心只有恐懼和害怕。當你內心充滿恐懼和害怕的時候,即使是表面順從了,如果沒有發自內心,那都是在討好。因為孩子還小時,家長可以控制孩子,然而,一旦有一天,你控制不了孩子的時候,孩子肯定會反彈,那時候就會叛逆。
長大后叛逆的孩子,100%是小的時候,要么被打罵長大的,要么是被忽略的。這一點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言語上不打罵孩子,要有方法地贊美他們;精神上不忽略孩子,要有有效溝通。也就是我要說的第3點。
3、建立有效溝通,和孩子交流互動
打游戲時,孩子可以交流互動,和打游戲的人在線上交流,和同學朋友見面時交流。游戲作為大多數孩子之間的談資,更容易拉近與同學之間的距離,容易打成一片。
再聽一聽,他們交流什么呢?你昨天玩的怎么樣?你玩了什么游戲?這游戲有什么好玩的?如果家長注意到這些話題的話,你會發現,孩子在游戲的體驗上,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狀態。
可是,學習上會怎樣呢?家長不問孩子如何努力的,不問他們心情好不好,只看成績,這導致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激勵因素,學習動力不足。
不要強制孩子戒掉游戲,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學會和孩子同頻,哪怕和他聊一聊游戲,你們一起玩,先把親子感情培養好了,找到孩子想談的話題 ,溝通的語言才有效。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叛逆,父母說什么都不聽,是因為親子之間的橋斷了,想要讓孩子戒掉游戲,愛上學習,其大前提條件一定是建立在良性的親子關系之上
4、幫助孩子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
打游戲會有成就感,學習的特點是什么呢?當然也有成就感,但在大多數父母只問結果的焦慮之下,體會到更多的是失落感。
打游戲會有存在感,學習的特點是什么呢?只要學習不好,在父母那里就沒有存在感。
孩子一拿手機就罵,一不學習就焦慮,這樣投射給孩子的感覺是,學習是為了家長學的,在根本動力上就不足。
家長要前面說到的及時性贊美和有方法地贊美,讓孩子在學習上找到勝任感,一點一點去改變。
人人都渴望得到贊美和表揚,我們都不喜歡被批評,被指責,但我們最愛干的事卻是批評別人,指責別人。事實上,沒有人會因為說教而改變自己,說教是無用功,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
被指責、打擊、數落得多了,孩子提不起學習興趣,又怎么在學習上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呢?
家長把心放安了,孩子自然就越來越好。
5、轉變思路,將手機玩具變成學習工具
如何安心?總要做點什么,畢竟孩子玩游戲上癮太影響學習了,也于身心健康不利。所以,家長要轉變思路想,除了自己要放下手機不玩游戲,以身作則外,還要引導孩子將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作為工具使用,而不單單只是玩游戲。
手機的功能很強大,孩子可以用來上網課,獲取知識,也可以用來拍小視頻,記錄文字、拍照片、錄音、查找各種學習資料等,引導孩子去發現這些功能,并且從中找到樂趣,養成好的手機使用習慣。
互聯網時代,讓孩子不玩手機、平板等設備,既不現實,也是一種倒退的表現。科技改變生活,不要拒絕新事物。面對手機、平板等設備,怎么使用,更重要。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