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手機和網絡的普及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然而,卻有很多孩子過度沉迷于網絡世界中,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那么還有哪些因素造成孩子玩手機上癮呢?
第一:缺少家庭溫暖。
在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或其他,平常主要滿足于孩子的物資需求,很少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并且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她們在學習上很優秀。很多父母缺乏和孩子的溝通,不了解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使孩子的情感需要無法得到滿足,所以很多孩子就去虛擬世界里面尋找。
第二:得不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
她們往往被身邊的同學忽視,內心孤寂,缺乏溝通,在現實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們渴望被關注,但現實總是與愿望相違背。
第三:自信心不足。
她們往往存在膽怯心理,害怕犯錯誤、怕被指責,這些都嚴重限制了她們在學習中的行為,不敢去接觸新鮮事物,卻又期待自己能被關注,而網絡正好為他們提供了條件。網絡的虛擬、自由的環境很容易滿足她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東西。
第四:從眾心理影響。
從眾心理是指個人在受到他人或社會群體的一致性影響或壓力時,自己的認知或行為遵從公眾輿論或群體大多數人,甚至出現違背自己意愿的現象,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隨大流”,再加上孩子們的獨立性比較差,自制力比較弱,對同伴群體有較強的依賴感和歸屬感。因此別人玩我也要玩的心理,導致一些孩子購買和使用手機的初衷并不一定時自己真正需要的,而是為了和同學們攀比,和同學們一樣。
對于沉迷于手機的孩子,我們應該怎么樣幫助孩子合理的使用手機呢?
第一:自我警示法。為了幫助孩子將精力放在減輕和擺脫對手機的依賴的目標上,可以讓孩子分別用兩張卡片列出手機依賴導致的主要問題和擺脫手機依賴將帶來的主要好處。然后,讓孩子隨身攜帶著兩張卡片,起到自我警示,約束自己行為的作用。另外,讓孩子列出因依賴手機而沒有做的每一項活動,并按照重要性進行排序,使其意識到自己以前在對手機的依賴和現實生活之間所做的選擇,使其學會從現實生活中體驗到滿足感和愉悅感,從而降低她們從手機和網絡中尋求情感滿足的動力。
第二:時間控制法。一般用手機或網絡依賴的學生是沒有正常的時間觀念的,很多時候玩手機能玩到半夜,建議加強時間管理訓練,父母一定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也可以督促孩子,比如每天晚上十點之后,必須交出手機。
第三:注意引導,增強孩子使用手機的自律性。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玩手機的時間的確是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幫組孩子制定合理的手機使用規范,除了日常必不可少的使用外,盡量減少不必要的使用,用堅強的意志去抵制手機所帶來的誘惑。
第四: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愛好,適當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動。要廣泛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積極參與廣泛的社會交往,在交往中體驗溝通的樂趣,拜托孤獨感,用現實的人際關系取代虛擬的互動空間。比如聽音樂、看書等,慢慢的從虛擬世界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
第五:訓練孩子的溝通技巧。部分孩子之所以抱著手機不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外界溝通不暢,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與別人交流,如果孩子比較孤僻和害羞,你可以試著去引導她,問她在學校過的怎么樣?有沒有發生什么好玩的事?等。適當的與孩子溝通這些問題,有利于幫助孩子提高交際能力,從而幫助孩子很好的擺脫手機的困擾。
很多時候孩子沉迷于手機,家長也有很大的責任。建議部分家長不管什么時候,都一定要保持陽光的心態,不能“一看見她那樣我就煩死了”,也不能“孩子一煩我更煩”。作為家長要相對理性一點,不能和孩子一樣,動不動就煩躁。學會并能堅持孩子煩躁我們不煩躁,就不會惡化現狀,只有這樣,情況才能朝好的方向發展。所謂“子不教,父子過”,父母給與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由于某種做法不對,或在某個環節上有不當之處,也有可能導致孩子“網癮”的現象,家長可以反思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并及時做出調整。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18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