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寒假了,家長們給孩子做了各種各樣的假期計劃:寒假作業、舞蹈課、鋼琴課、街舞班、補習、復習、甚至提前預習新學期的內容。
朋友的女兒小學放寒假,托班因疫情原因暫停,雙職工家庭的朋友只能將女兒一人留在家里,布置好每天的假期作業和額外復習的功課。有一天女兒微信語音的次數少了,朋友抱著“小孩靜悄悄、一定在作妖”的心態,回家查手機發現王者榮耀耗電量72%,立馬在客廳、書房裝了兩個攝像頭。
之后的一個星期天晚上,朋友女兒嚎啕大哭,明天周一又是一個人了,好孤獨啊。
孩子幼兒園時期,可以用手機、iPad撫慰他們的哭鬧;
孩子上小學會用游戲做激勵手段,學習兩小時打半小時游戲;
初中高中后,孩子考試成績好可以買Switch、PS4;
蘋果三件套更是大學生的入學必備。
這一代小朋友,從出生起電子產品的陪伴就不曾缺位,網絡游戲的治療效果有時比家人更有用。
很多家長對游戲深惡痛絕,長期玩游戲不僅對眼睛造成傷害,更是有心理成癮依賴的情況。
事實也是如此。《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統計,中國網絡游戲用戶規模達4.84億。其中,12歲到16歲的青少年是網絡成癮的高危人群,游戲成癮的患病率約為27.5%。(來源:人民日報)
咨詢師大多不愿意簡單地將游戲成癮歸類為精神類疾病,成癮行為的原因、正確看待游戲才是我們更加關注的。今天要來和各位家長聊一聊,如何正確看待孩子與游戲的關系。
01
作為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對游戲成癮?
前段時間世界衛生組織正式把“游戲障礙”定為疾病,這和許多家長的焦慮恐慌不謀而合。但凡孩子喜歡玩游戲、或者每天玩游戲時間比較長,就要思考:這會不會就是游戲成癮。
專業的癥狀判斷需要由醫生做出診斷。我為各位家長建議一個簡單的辨別方式:當手機或電腦因外力停止工作,如關閉Wifi、切斷電源、直接拿走的時候,孩子的情緒是否立刻發生極大的改變,如大哭、憤怒、砸東西、暴力傾向等。
這些特征需要家長得到足夠的重視:你的孩子可能對游戲依賴性過多甚至成癮。
02
孩子為什么會沉迷于游戲?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認為,游戲是個自我空間,可以簡單理解為現實與幻想的一個緩沖帶。游戲固然有一定的樂趣和吸引力,但沉迷可能是現實情況的反射。就像上文朋友的女兒,一個人在家不斷地與家長取得聯系、獲取關注,在游戲的世界里找到平衡,是現實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體現。
繁重的課業任務,父母高標準的期待,沒有良好的社交,生活的無聊,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對電子產品的過度依賴。
03
如何避免孩子過度依賴游戲?
1.不要用有色視角看待電子產品
網絡和游戲不可阻擋地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家長一提王者榮耀、絕地求生就心生厭惡,玩游戲就是不務正業。換個角度想,游戲給與兒童任務導向的指導,屢戰屢敗也可以磨煉孩子的耐心與韌性。游戲中獨特的世界觀、有趣的交互方式、針對性的審美,也能培養兒童的興趣和創造性。
看到孩子在玩游戲,詢問他被游戲的哪些特質所吸引,是比質問和指責更有效的處理方式。
2.樹立正確榜樣,而非區別對待
回到家陪孩子寫作業的我們,間隙中回復個工作消息,刷一下某音,再看看熱搜頭條,吃瓜的笑容也被孩子看在眼里。
也許會解釋,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這是我下班后僅剩的消遣時光。但作為學生,你必須要認真完成作業、不能三心二意心系手機。這不是在樹立良好的榜樣,我們不能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孩子做到。
3.“一起去爬山嗎?”
此爬山非彼爬山。看到有人說,帶孩子去爬山是戒網癮最好的辦法,因為沒有網絡、身心還疲憊。雖是說笑,卻說出了兒童成長最需要的兩個元素:興趣與陪伴。
興趣絕非家長給孩子選的鋼琴課、書法課,陪伴也不是陪孩子寫作業的同時玩手機。
興趣與陪伴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紙上談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何落實到具體生活的一點一滴更加重要。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7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