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越大越不著家,還沒說上幾句,就把房門一關,嫌我嘮叨!”
“都說女兒是貼心小棉襖,我姑娘越大越讓人操心。”
“今天他們父子倆又干架了,爸爸氣不過還動手打了他,這可怎么辦才好呀?”
更嚴重的還有一些孩子不學無術,攀比成風,甚至還聚在一起抽煙喝酒。
可以說,十幾歲的孩子叛逆起來,最讓父母困惑和無助。
其實,越是這個時候,家長越要管住自己的情緒,找準方法,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1、盡全力保證和諧的家庭環境
“在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那種強大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可能是一些人一輩子都學不來的。”
有一組數據顯示:
在全部未成年的罪犯當中,生活在重組家庭的有6.4%,生活在單親家庭的有11.4%,生活在隔代家庭的有3.4%,與朋友或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的有14%。
由此可見,非“正常”的家庭相處關系直接破壞了孩子們成長和受教育的環境,如果處在這個環境當中的孩子,沒有受到監護人正確的教育和引導,這將導致他們不能“健康”的成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云曉說:
孩子的許多極端行為與家庭教育的失敗密切相關,而父母教育的缺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由于家長的缺席,對孩子疏于管教,放任孩子自生自滅,或者采用不正確的方式進行管教,這都非常要不得。
在孩子們的世界里,會經常發生一些事,這些事在大人的眼中可能都非常小,特別容易忽略,可是它們每一件對孩子們來說都是天大的事,如果排解不及時,壓抑過久,那么一旦爆發出來,可能就真的成為父母眼中的大事了。
而這個時候,和諧的家庭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如果父母親都在身邊,并且能敏感的發現孩子的異常,并及時用正確的方式加以疏導,這樣的良性循環才不會讓這個叛逆期過得那么“叛逆”。
2、正確看待孩子的青春期,它既是挑戰,也是福利
青春期并不一定是“兩代人之間的戰爭”,對于孩子們來說,青春期既是挑戰也是福利,這個時期的孩子,大腦里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新思維,如果父母以積極的方式來看待追求新事物的孩子,那么對于你的孩子來說,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
但如果家長加以阻礙,試圖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代替孩子的思考,那么兩代人的溝通肯定會充滿火藥味,接著就會出現“不交流、隱瞞、隔絕”等許多消極、有害的情境。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以及曾經歷過青春期的父母來說,關鍵在于承認青春期的積極作用,認可青春期的重要性,學會用接受、戰勝的積極心態平穩度過這段時期。
記住,轉變態度是一切行為的開端。
3、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他從不強求孩子聽話:
因為我覺得把孩子往聽話了培養,那不是培養奴才嗎?
父母不妨接受孩子偶爾的叛逆,孩子盲目地聽從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并非天才,很大可能是庸才。
4、任何時候,尊重孩子,尤其在外人面前
9月17日,湖北武漢,江夏一中一名九年級男生在教學樓樓道被母親打了兩耳光,母親離開后,男生默立兩分鐘,轉身爬上欄桿跳了下去。當晚9時,該男生因傷勢嚴重離開人世。
母親當眾大聲訓斥孩子甚至大打出手,起因是孩子當天下午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被老師抓住后請了家長……
青春期的孩子尤其好面子,家長無論多生氣,一定不要當著外人的面打孩子。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尤其伴隨著成長,孩子就越來越渴望被尊重:
- 不要拿大人的權威壓制孩子,跟孩子保持同等位置,多些協商,少些命令。
-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尊重孩子的隱私,不要隨意窺探青春期孩子的隱私。
- 如果你的孩子不希望你靠近,那就在那個時候保持距離,要適當給孩子創造獨立的空間。
- 不怕孩子走彎路,犯錯也并非壞事,相反,多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后果,對他們的成長來說意義重大。
-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你家孩子的各種嘗試,認同孩子飛揚的、與眾不同的個性,這是青春期必須要經歷的,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樹葉,更無一模一樣的孩子,所以少比較,更不要妄加指責,盡量少的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
5、及時溝通,多聽少說,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正確引導
有少數家長很難抽出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他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心里都想些什么,不了解就算了,還常常以自己的意愿去代替孩子的意愿。
這些父母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以家長的意志和權威去壓制孩子,以命令和呵斥去管教孩子,動不動就打罵訓斥、諷刺挖苦,這樣做并不能解決孩子叛逆的問題,相反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
孩子無法從你指責的話語中體會到你的良苦用心,反而會覺得自己得不到重視與尊重,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再跟父母溝通了,因為以往的經驗告訴他們:溝通無用,不僅無用,還會招來打罵。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轉型期,在心理上,他們既需要父母的管,也需要父母的放,既希望獲得父母的關心和引導,又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可,因此,家長應根據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和需要采取民主而有彈性的教育方式。
孩子沉默不語時,就不要逼著他說話;
孩子莫名抑郁時,用幽默感染他;
孩子緊張不安時,引導他將心態放平和一些……
對孩子既有關心和引導,又有尊重和商討,盡量別去使用“你必須要……”、“你一定又……”、“你總是……”這樣結論式、命令式的口吻。在溝通當中多說“你認為這件事應該怎么做會更好一些?”“你是怎樣理解的?”“我可不可以聽聽你的解釋?”這樣尊重式、探討式的話。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覺得受到了父母的尊重,當覺得受到尊重時,他才會在內心深處認可你,從而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議。
6、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每一位父母當然都希望與孩子和睦相處,但如果之前有過不好的經歷,父母就從此“自暴自棄”嗎?請一定要記住:亡羊補牢,未為晚矣。
要改善親子關系,最好的時刻就是當下,親人之間,什么時候都不晚,最怕的就是明知有問題,卻仍毫無悔意。
當關系出現裂痕時,保持開放的態度是關鍵,多聆聽,不批判。
父母不能抱著改變孩子想法的目的去傾聽,而是要做到“互相理解”,你理解孩子,并讓孩子理解你。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看清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望。
在合適的時候,你可以分享自己不帶主觀評判的感受,比如“我覺得……”或“我認為……”,不要用“你讓我感到……”、“你沒有……”這樣的句子。
親子關系出現問題時,家長要主動做出改變,這樣才能引導孩子做出改變。
7、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對子女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只有家長的價值觀正確,并進行適當的引導,孩子的價值觀才不會出現什么大問題。
而且作為家長的我們應注重自我學習,緊跟時代的腳步,盡量避免用舊觀念和老眼光看待新問題,跟孩子們一起學習成長,這樣也能有效避免與子女之間出現的代溝。
當在一些小事情上跟孩子的思想同步時,他們就不會覺得父母就是個老古董。蘇霍姆林斯基有句話說得好: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網上流行一段話,在此獻給各位父母:
我愛你,如果前方有一條我曾經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卻執意想要去,我希望我愛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訴你不能去,而是給你準備好最耐穿的鞋,備好雨傘,告訴你第二個路口地很滑,第五條街道有小偷,去吧,回來家里有飯。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