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很重要,當孩子遇到問題,不要總看事情表面,多考慮考慮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去理解他。當孩子確實有問題需要糾正時,有愛的父母會采取坦誠的方式,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他的感受,最后才會利用恰當時機,在孩子愿意聽的情況下講道理。
父母都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和孩子有著親密無間的關系,但是近幾年來,很多家長咨詢我們的時候都說,和孩子的親子關系越來越緊張了,孩子越來越難溝通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家長長久以來對孩子錯誤的溝通方式導致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遠。家長怎樣與孩子交流
1、攻擊性的行為:尖叫、扔東西、摔門等,這些行為使孩子感到恐懼和困惑。
2、夸大其詞的話語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他與其他人的關系。
錯誤的教育方式以及與孩子錯誤的溝通方式會帶來哪些后果,家長你清楚嗎?家長怎樣與孩子交流
1、家長的威信力下降。家長經常嘮叨,從孩子兩三歲開始嘮叨,一直嘮叨到孩子成年,甚至孩子成年以后還要嘮叨。時間長了,孩子會很不耐煩,會下意識地躲開家長的嘮叨,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我就不按照你說的來。那么這樣下去,家長的威信力自然就下降了。
2、孩子做事被動。家長喜歡嘮叨,主要是教孩子該做什么事、怎么做,或者是不讓孩子做什么事,感覺非常面面俱到。但是這種什么都管的架勢,會讓孩子很被動,等著家長來指揮他們。家長怎樣與孩子交流
家長應該怎么和孩子溝通才能增進親子關系呢?
1、回答時要注意方式。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因為這正是孩子當時的心愿。孩子都是具有好奇心的,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是他們細想火花的一次閃現,如果家長隨意對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黃,那么你可能扼殺了孩子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上。家長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有耐心,認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運用生搬硬套理論解說或成人化口語,盡量采用擬人化或童話式的方法給孩子講解,符合孩子“泛靈”的特點。家長怎樣與孩子交流
2、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很多家長喜歡用訓斥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對待幼兒,孩子在家里沒有玩伴,這會讓孩子心里對父母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怎么會敢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或對爸爸媽媽提出問題呢?
3、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合理。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資質和潛能,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有良好的發展,那么現在開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來為孩子選擇學習的內容,停止逼迫孩子進行一些活動。了解來自于觀察,例如:孩子對音樂聲特別敏感,聽到音樂聲就特別興奮,平時能模仿不同的聲音,對音階的掌握很準確,喜歡各種樂器,那么表明你的孩子在音樂方面有很大潛能,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讓他參加音樂類的學習。家長怎樣與孩子交流
影響親子溝通的最大問題之一,是家長太焦慮,同時錯誤的教育方法以及溝通方式,雙方缺少邊界,導致親子關系越來越緊張。要想改善親子關系,要建立好邊界,父母控制好情緒,避免過度焦慮,改善教育方式和學習溝通技巧,更好的和孩子平等溝通。
原創文章,作者:賴頌強講孩子沉迷網絡游戲怎么辦,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