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初中之前,小蕓一直是個非常快樂的孩子,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小升初,小蕓憑借自己的實力,被一所比較有名的中學錄取了。這也是一所小蕓自己非常心儀的學校,她曾經在這所學校讀課外班,她喜歡這里的一草一木,這里也有許多她熟悉的伙伴。
但是,父母憑借關系,擅自把小蕓安排進入另外一所中學。父母認為:為了孩子“更好”地發展,就自作主張,基本沒有征求小蕓的意見,讓小蕓進入了這所名氣更大的中學。
這所學校管理上比較特殊,孩子全部住校,每天早上五點半就起床,全天的日程安排得緊緊的。小蕓開始就抱怨,不愿意住校,媽媽爸爸軟硬兼施,堅持要她住,以為過一段時間習慣之后就好了。
不久小蕓就出現脖子不舒服,頭痛,后來還訴肚子痛,腳后跟痛,甚至出現胸口痛,說上不來氣,全身甚至出現蕁麻疹。老師很著急,上課時間給爸爸打電話,要爸爸帶小蕓去看病。爸爸馬上帶小蕓去最好的醫院做了全面身體檢查,奇怪的是,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爸爸也覺得女兒這么小,不至于得特別嚴重的大病吧?令爸爸媽媽更為困惑和不解的是:不上學在家,小蕓就好像沒病一樣,啥事也沒有;一到學校,就難受;后來發展到甚至還沒去上學呢,一提上學的事就渾身難受,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的。
最近一個月,小蕓一直沒有上學。媽媽有點遲疑地說:“我想他是不是故意裝病,逃避上學啊?可是看他疼起來的樣子,又不像是裝的。而且滿身的蕁麻疹,從小也沒有起過,最近這三個月卻起了好幾次。”媽媽和爸爸大為不解,又有點惱火。既心疼孩子,又擔心孩子的未來,不知如何是好。
小蕓表現出來的是遭遇應激性事件,面對無法招架的心理困難時,因情緒問題導致的身體不適。假如一個人遭遇嚴重而長期性的應激,超出個人應對的程度,不但會讓遭遇困難的人發生情緒上的極大反應,如緊張、害怕、恐慌等等,也容易使軀體同時發生一些變化,產生身體的不適,如頭痛、頭暈、腹痛、腹瀉、哮喘、蕁麻疹等。
小蕓是針對學校住宿的環境無法適應而來,因此,臨床上可被診斷為“適應障礙。”正如前面所介紹的,適應障礙指對某些新環境或不利處境不能適應,而產生抑郁、焦慮、煩惱,感到對目前的處境不能應對,日常生活和學習受到影響,包括心理社會刺激和孩子對這種刺激產生超出正常的反應兩個要素。
同樣是升入新學校,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能夠適應新的學校環境,和新的同學、老師等人際環境。而小蕓從來沒有住過校,此次不但離家,還處在緊張而快節奏的學校環境,小蕓非常不適應,產生了情緒上的反應,間接地發生軀體不適的反應,專業上稱是患了心身癥,也可說是體化癥。不像成年人,兒童青少年心理發育尚不成熟,容易發生“情緒”與“生理”上的軀體反應,是心情不適的癥狀。
兒童青少年出現身體不適的癥狀時,首先要考慮是否患了軀體性的疾病。假如身體檢查沒有疾病,才考慮心理的問題。忽視孩子可能存在軀體疾病的問題,過早認定是心理的問題,有可能犯了診斷上的錯誤,導致延誤軀體疾病的病情。
經臨床檢查,醫生排除了身體的疾病,父母要考慮到兒童青少年有可能因情緒問題而導致身體不適。父母要保持對該問題的敏感性,及時識別孩子身體的不適是否由于情緒上的困難導致的。
心身癥跟癔癥有本質上的不同,父母應該理解孩子身體的不適是“真實”發生的生理毛病,并非孩子“故意”的或者“撒謊”的行為。父母需要向孩子表達出對孩子的理解,并向孩子解釋身體不適與心情的關系,解除孩子擔心自己得了大病的疑慮。幫助孩子尋找到導致其情緒問題的真正的心理應激來源,并考慮如何去處理與面對所遭遇的困難。
針對小蕓的情況說來,她是被迫上自己并不很喜歡的學校。心理上沒有準備好離家住宿舍,并且不適應過度嚴格與拘束的住校環境。針對此基本的應激,要考慮如何去處理。譬如,暫時休學,等到日后,心理成長些,才去上學。或者,就干脆換學校,去他本來喜歡的學校等。基本的問題是,父母認為是“為了孩子好”就安排到比較“有名氣”的學校,而完全沒有考慮這樣的學校孩子是否喜歡,是否會適應等問題。
當然,從長期性的眼光看來,如何去促進兒童青少年自身心理的成熟也很重要。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上的發展,加強自我的心理力量,能使用適當而有效的方式應付困難。可是這是長久的目標,不能馬上實現,無法處理當前所遭遇的學校不適應的困難。
父母關心孩子的學習與成就是父母的常情,但不能忽略孩子自己的喜歡是什么,是否有動機,是否可以適應新環境等很要緊的因素。既然孩子發生了軀體性的征候,除了請醫師診治以外,還要考慮是否遭遇了環境上的困難,是否有心身癥的可能性。要把軀體毛病的發生,看成是孩子在發出求救的信號,而去幫助小孩。
兒童青少年自身很難意識并了解到身體的不適與情緒的關系,要依靠大人的幫忙。事實上,他們會非常害怕。小蕓就經常胡思亂想,擔心自己是否患了大病,使得她的情緒更加緊張。兒童的心理焦慮會發生在應激性事件后的不同階段。有的兒童癥狀出現的早,有的兒童癥狀出現的晚。每個兒童的反應都不一樣。小蕓屬于應激癥狀比較嚴重的,出現了多種身體的不適。而有些孩子僅單單出現眼睛痛,或者肚子痛等某一部分的軀體不適,父母也要引起關注。
有的家長,為了自己更有面子,或者為了讓孩子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心愿,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一味要求子女上最好的中學,以為這樣孩子才能考上好大學,才能更有出息。其實,孩子讀書學習的目的,不只是獲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最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的過程,激發起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并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才是受用一生的。父母應關心的是子女是否有讀書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協助子女逐漸掌握學習的方法,為孩子創設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幫助孩子緩解壓力,適應學校生活。
小升初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家長的事情,父母一定要把決定權交還給孩子。不要為了家長自己的面子好看,或者為了圓家長自己未實現的夢而強求孩子服從家長的意愿。家長與孩子一起討論,幫助孩子了解自身的特點,了解可能上的各個中學的特點,最終由孩子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校,而不是最“好”的學校。父母這樣做,會增強孩子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上中學后更積極主動。
而對于那些沒能上心儀學校的孩子,家長更應該幫助孩子了解現在的學校,讓孩子喜歡自己的學校。如果孩子不認同他所在的學校,不愛學校,也就不會愛學校里的老師和同學,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長、不利于孩子愉快地學習。孩子對新的環境懷有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就會主動容納和接受新的環境。
從小學升入初中,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轉折。由于自身生理、心理上的明顯變化以及孩子本身對諸多變化的不適應,家長、學校都必須關注孩子的這種變化,幫助他們順利進入青春的起跑線。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主動權,被父母關心和欣賞,這樣的孩子更有信心,上中學后生活和學習態度更主動,也會越來越喜歡學校。父母像這樣早有意識、早做準備,不僅能盡早幫助孩子走出“小升初”的心理陰影,而且有利于孩子順利適應中學以及未來的生活。
原創文章,作者:清風徐來,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0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