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父母對孩子的感情,相信很多人脫口而出就是一個“愛”字,打是為了愛,罵也是為了愛,很少有人認為,這種行為其實是源于父母的無力,是一種無計可施,不知道該怎么辦的表現(xiàn)。
今年的這個春節(jié)不一般,大家都在網(wǎng)上拜年,爸爸和表姐在視頻上聊天時,說起孩子的問題。表姐很無奈地說:“這孩子,以前學習還行,現(xiàn)在是怎么催都不愿意看書、寫作業(yè),經(jīng)常打他,也沒變化”。
爸爸年紀大了,聽不得打孩子,勸姐姐別打,好好說。姐姐搖搖頭發(fā)愁地說:“打都不管用,說就更不管用了”。
記得有一次有去姐姐家,外甥在寫作業(yè),姐姐過去一看,字寫得歪歪扭扭的,姐姐臉色立馬變了,直接撕了,讓重寫,孩子怯怯地抬頭看看媽媽,想說些什么,又低下頭,繼續(xù)寫。
說起教育孩子,很多家長的思想里第一個蹦出來的想法就是吼孩子,打孩子,覺得這就是管教孩子,這就是盡力了。為了讓孩子未來有點出息,我們真是一刻都不敢放松,對待孩子,像是進入了備戰(zhàn)狀態(tài),一點一點地訓練,讓孩子變成我們理想的樣子。然而,卻忽略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可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吼孩子,會使得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變差
一位朋友說,看見現(xiàn)在的孩子挨打,就想起自己小時候,那時寫作業(yè)本來是會寫,但是爸爸站在他跟前板著臉一問,他腦子里就一片空白,結(jié)果爸爸一看啥都不會,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要不就是打,本來學習還挺好的,后來就厭學了。
相信很多人回想小時候時都有這樣的感受,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受到外界威脅的時候,原始大腦會進入緊急戰(zhàn)斗狀態(tài),先控制身體,大腦皮層理智的部分就會選擇回避,使我們采取一系列行動,可能是嚇呆、戰(zhàn)斗或者逃避。
哈佛醫(yī)學院的精神病學副教授Martin A.Teicher,通過多年的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在幼年受到家長的言語暴力,常年累積下來會造成兒童的腦部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變化,導致語言理解能力變差,影響言語智商。
2009年,Teicher教授的團隊用彌散張量成像技術(shù)分析了一些年輕的成年人,這些人在小時候都遭受過父母言語暴力,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的韋尼克區(qū),也就是主要負責理解口語的區(qū)域,和前額葉之間的連接減少。而這兩個區(qū)域之間的關系是,連接越少,一個人的言語理解能力就越差。
經(jīng)過測試,這些小時候經(jīng)歷過語言暴力的人的言語智商有112分,而沒有遭受過語言暴力的人的言語智商是124分,也就是說父母的語言暴力,影響了他們的語言潛能,使他們的言語智商沒有發(fā)揮到正常水平。
2018年,Teicher教授和他的團隊再次發(fā)現(xiàn),那些從小就經(jīng)常遭受父母吼叫的孩子,他們的海馬體和胼胝體的某些部位的體積減少,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孩子記憶力不行,作業(yè)記不住,課文背不下的原因。
因為這里說的海馬體,是人類記憶形成的關鍵,通過這些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父母的語言暴力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fā)育,導致孩子的語言能力變差,學習能力下降。
吼孩子,會使他們變得懦弱
許曉說童年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媽媽的吼叫。只要她做的不對,媽媽就會吼她:“和你說了多少遍了,怎么還是這樣!”漸漸長大后,她也頂嘴,但每次都被媽媽用很多理由壓回去。
現(xiàn)在的她從來不敢和別人吵架,只要對方聲音大一些,自己就不知道怎么說了,腦子頓時就反應遲鈍了。因為從小被媽媽壓制慣了,面對強勢的人情不自禁地就會害怕。
孩子從小在父母吼叫的環(huán)境中成長,內(nèi)心會產(chǎn)生一種深深地恐懼感,漸漸的孩子在做事的時候,就會擔心被罵而選擇回避,即便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也會顯得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事后遭到吼罵,甚至在遇到事情時不敢做出選擇,這種內(nèi)心深處的恐懼感,導致孩子變得懦弱。
一個懦弱的孩子是我們要愿意接受的嗎?相信沒有哪個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和別人相處時唯唯諾諾。我們真的應該摒棄這種吼叫的育兒方式了。
放棄吼叫,理智育兒
看了上文,相信很多家長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了。但同時也很無奈,不知道該怎么辦,看見別人家的孩子優(yōu)秀,自家孩子連簡單的題都不會時,內(nèi)心充滿了焦慮。其實,我們普通人的智商,都在一個正常的范圍內(nèi),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還是后天的環(huán)境。所以,孩子不會,其實不怪孩子,而是與我們給他們創(chuàng)造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
1、傾聽孩子的心聲
中國的親子關系,多數(shù)是相愛相殺,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其實是家長想掌控一切。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多聽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難處,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權(quán)利。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和孩子進行溝通,幫助且引導孩子成長。
2、 接納孩子不完美,合理期待
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愿,見不得孩子有不優(yōu)秀的地方。可現(xiàn)實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我們不能指望孩子十全十美。
而是要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對孩子有一個合理的期待,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其實沒有那么糟糕了。
3、 學會給自己冷靜的時間
孩子調(diào)皮的時候,會發(fā)脾氣是正常的,我們都不是圣人,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東西,面對孩子的調(diào)皮,我們可能會一下子火冒三丈,但請給自己一個緩沖的時間,讓自己冷靜一下,或者去別的臥室,或者先離開孩子,讓自己緩緩,等情緒穩(wěn)定一點再和孩子溝通。
學員群有位媽媽說,她有幾次跟孩子因為一些小事,一度關系緊張到邊緣。差點忍不住了,但最終還是選擇先靜下來,等等再說這件事。孩子在一旁擺弄積木,而她則開始準備晚餐,等吃完晚飯,好像一切也沒那么糟糕了。
睡覺前跟孩子聊起來白天的事情,他摟著媽媽說:“媽媽,我惹你生氣了,原諒我這個小孩吧!”
你看,當我們彼此都退讓一步,或許結(jié)局比想象中還要好,不過分關注自己的情緒,給它冷靜的時間,你和孩子的關系,也能迎來新的篇章。
寫給家長朋友們:
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指出:“人類的大腦生來更關注危險和消極的事物。”當我們一直吼叫孩子的時候,他們是沒有多余精力去用來學習的。為了讓孩子能夠更聰明,讓我們一起改變下育兒方式吧!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