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jīng)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一點都不喜歡學習。為了能讓孩子少玩,聽話,愛學習,家長開始有病亂投醫(yī)。比如向?qū)<仪笤蚶蠋熐笾騼?yōu)秀孩子的家長取經(jīng)。結(jié)果建議采納了,該用的辦法也用了,孩子卻沒有轉(zhuǎn)變,親子關(guān)系反而更加緊張了。
孩子厭學確實讓家長感到頭疼。那么,孩子為什么會厭學呢?有人說,因為學習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所以大家一直在強調(diào)“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可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喜歡上學習,家長又犯了難。
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厭學的根源是在孩子早期,如果家長給孩子足夠的機會,孩子天生就對學習感興趣,但孩子幼年學習方式和我們成人想的卻不一樣。
家長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就會很難。這也就是告訴家長,要學會換位思考,多處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多考慮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和行為特點,只有和孩子達成某種默契,才能使孩子喜歡學習的天性發(fā)揮出來。比如孩子喜歡玩,好奇心強,習慣問為什么。家長可以把孩子這些特點利用起來,只要經(jīng)過細心觀察,認真配合,總能找到突破口。
孩子玩和學習看似是對立的,如果家長引導得好,玩和學也能相得益彰。有這樣一位家長,他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非常成功。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孩子兩三歲時,他就經(jīng)常帶孩子去動物園、博物館、公園去玩。
在孩子玩的過程中,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特別喜歡恐龍。這時,家長就給孩子提供有關(guān)恐龍方面的玩具,也買一些關(guān)于恐龍的繪本,看恐龍科普光碟。
半年以后,家長又啟發(fā)孩子:“后來恐龍怎么沒有了呢?”然后又帶孩子去天文館、自然博物館看史前生物的進化和消亡。
就這樣,又過了半年,家長又啟發(fā)孩子:“恐龍在哪些地方生長和消亡的呢?”之后引導孩子看地圖、研究地圖、地形和生物關(guān)系。
再過半年,家長又啟發(fā):“恐龍滅絕后什么生物出現(xiàn)了?”接著開始給孩子買生物類的書。后來,家長根據(jù)孩子不同階段對知識的需求,通過循循善誘的方法,不斷引導激發(fā)孩子求知的欲望。
由于孩子對恐龍感興趣,本身渴望了解更多有關(guān)恐龍方面的知識,家長就因勢利導,設(shè)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后積極給孩子提供學習的環(huán)境,學習的資料。這樣一來,孩子不僅不會排斥,還會樂于配合家長深入學習了解。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孩子學習的興趣被激活了,從中不僅僅了解了恐龍的相關(guān)知識,還借機學習了很多其它知識。
就在孩子5歲多的時候,家長又引導孩子研究人類的起源,帶孩子去爬長城,游歷古跡。孩子6歲時,家長開始引導孩子對人類歷史感興趣,并且?guī)Ш⒆尤ビ斡[古都和歷史遺跡。這時,孩子要求多認字,自己去看書,從而對語文這一學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現(xiàn)在孩子已經(jīng)9歲了,自己可以看世界歷史書,有時還講給家長聽,有觀點,有邏輯,表達能力特別強,寫作文自然也不在話下,孩子的學習興趣就這樣培養(yǎng)出來了,這也將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注重孩子小時候?qū)W習興趣的培養(yǎng),更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nèi)ネ妫挥泻⒆油嫫饋恚议L才知道孩子興趣點是什么。
首先,家長要經(jīng)常帶孩子出去玩。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家長照看,多數(shù)情況下,家長都是陪孩子在家,在這樣狹小的空間內(nèi),孩子所見所聞太有限,而孩子不是看電視,就是玩玩具,這不利于孩子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因此,家長有時間就要帶孩子走出去,大千世界,好玩好看的東西會讓孩子目不暇接,孩子有感興趣的,就會向家長提出來。家長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捕捉到孩子的興趣后,就要有計劃地引導,從而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其次,家長不要輕易批評孩子。有些時候,孩子喜歡玩土、玩沙、玩泥巴,甚至弄得灰頭土臉,衣服也臟了。家長發(fā)現(xiàn)后,可能會非常生氣,對孩子進行劈頭蓋臉的責備,這很有可能把孩子的學習興趣扼殺了。
假如家長正確引導,意義就不一樣了。就拿孩子玩泥巴來說,家長可以給孩子買橡皮泥,這樣既衛(wèi)生,又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還能以這個為引子,逐漸引導孩子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學習,達到以小見大的效果。
最后,家長要當孩子的伯樂。家長既然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擔子自然不輕,當老師不容易,成為孩子的伯樂更難。俗話說:“世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家長雖然和孩子朝夕相伴,但有些時候未必了解孩子。家長如果不能成為伯樂,孩子后續(xù)的成長和學習,就可能暴露出各種問題,到那里再解決時,就會顯得非常棘手。而孩子到了叛逆期,家長可能就駕馭不了了。
總之,孩子學習興趣培養(yǎng),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家長只有在孩子身上投入一定的精力,用心去思考和摸索,才能結(jié)合孩子的自身特點,激發(fā)出他們的學習興趣。家長要明白,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沒完沒了的嘮叨,也不是心血來潮時的怒吼,而是滲透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1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