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突然厭學的好學生
朋友的兒子小A讀高二,成績在班上屬于中上水平。小A是一個安靜的孩子,平時話不多,但平時待人接物還比較懂規矩,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小A在學習上一直比較自覺,會主動完成老師的作業,按時上下學,成績也一直不錯,老師和家長都對他寄予很高的期望。
但就是這樣一個原本很有潛力的孩子,突然在上周對父母說:“不想讀書了”。
看到孩子真不去上學了,朋友夫婦倆一下慌了神。高二,正是人生最關鍵的沖刺期啊,怎么突然不想讀書了呢?
為了了解小A厭學的原因,父母老師輪番找他談話,試圖能通過交流了解一下原因,疏導一下情緒。但小A除了說:“就是不想讀書了,讀書沒什么意思”外,再也問不出其它更有價值的信息。
人在咫尺,心在天涯。原來觸手可及的兒子,現在怎么感覺離自己越來越遠,怎么努力都難以夠到。
兒子,我怎么越來越不懂你。
02
▼
小B原本應該讀初三,但這一年泡網吧的時間比在學校的時間多得多。
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特意辭工回來管他,但小B根本不聽他們的話。有時父母說他幾句,他就朝父母怒吼:“不要你管!”
看著日夜顛倒,日漸墮落的孩子,夫妻倆又氣又急,一夜之間蒼老了很多。
為什么我的孩子會變成這樣?
父母們十分不解,平時也沒給多大壓力,也盡量滿足需要,關注他的情緒,主動與他溝通。為什么孩子還這樣?
沒給孩子壓力,他就沒煩惱了嗎?
青春期是一個很特殊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變化的不僅僅是身體的成長和轉變,也是感情上極度敏感的時期,充滿了動蕩和不安。
03
▼
高小松說:青春就是慌張,不慌張就不青春了。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對于世界的認識會隨著成長而發生極大的變化。
仔細想想,世界是怎樣的呢?
我們成人已經形成了自己固化的世界觀,會不由自主地認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是理所當然,就該如此的。
真實的世界應該是多元,對事物的認識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正如高小松說的那樣,特別想去明白一些事情,但就是不明白,這就是青春的迷茫。而當你終于看穿世事,明白曾經的那些迷惑時,就到了不惑之年,早過了青春。
孩子在長大成人,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會經歷很多困難,長大成人是一段痛苦的掙扎。
04
▼
回到開頭的問題,父母為什么會對孩子厭學如此敏感和焦慮?
是不是被自己的價值觀影響了呢?讀書是唯一的出路,這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通過讀書來達到出人頭地,改變自己的階層和命運,這似乎是公認的唯一人生捷徑。
但我們小時候難道沒問過同樣的問題嗎?
為什么讀書?
為了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
然后呢?
結婚生子,有個好家庭。
然后呢?
培養孩子好好學習……
人生似乎就是一個閉環,世世代代就在這個價值體系里循環里往復。
誠然,接受好的教育會讓我們擁有更加開闊的眼界和獲得更多的機會及資源。
但我們誤解了一點,好的人生并非一定是從A到B到C的必然因果關系。人生有很多種走法,有多種可能性。
鄭淵潔只讀到小學三年級,并不影響他成為童話大王;比爾蓋茨大學沒畢業,照樣成為影響世界的首富;
單調而統一格式化的社會價值流水線,讓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不由自由的感到緊張和焦慮。
05
▼
象小A和小B這樣的孩子可以做不一樣的選擇,找一條也許跟大家稍稍不同的,但屬于自己的路嗎?
并不容易。
雖然國家一直在推進教育改革,但對于這樣一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選擇的道路并不多。
看著孩子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每天寫著寫不完的作業,家長和老師也只能一聲無奈的嘆息:”忍一下“,接受高考。
越是臨近終點,競爭的氛圍越是緊張。這種壓力就象日積月累的氣體,從上學第一天就開始不斷增壓。終于沒挺過最后一刻就爆了!
臨近中考和高考的孩子,因為學校和家庭以及周邊環境的期許,會在不知不覺中將這種外界的期待內化為對自己的期待。
孩子選擇逃學,離家出走,是不自信的表現。不相信自己可以達成期望,繼續學習意味著將面臨許多的挫折和失敗,害怕失敗和回避挫折的心態,讓他們產生不如早點放棄。
害怕失敗,讓他們不敢繼續勇敢追夢。
06
▼
在青春期,所有人都會遭受各種挫折,甚至可以說,沒有經歷過挫折的不是青春。
孩子出現問題,家長第一時間就是希望找到解決辦法。這樣的急迫心情非常能夠理解,但青春期孩子的問題復雜而多變,不是一個統一模式就能套用的。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比較專制,很少傾聽孩子的聲音,從不關注孩子感受,不懂尊重孩子。
這樣的孩子通常小時候會表現得乖巧懂事,對大人的話也是言聽計從,十分順從。
但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這股被壓抑的自我就會爆發驚人的能量,會出現很明顯的叛逆行為。父母所有自認為對孩子好的言語和行為,都會被解讀為束縛和控制。
孩子會跟父母形成非常對立的局面,親子關系惡化。在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件里,經常會出現對父母拳腳相加,甚至弒母這樣的悲劇。
父母在承受不住焦慮時,所顯露出來的表情或語言,都可能成為影響孩子情緒的壓力。
07
▼
養孩子是一個逐漸放手的過程。為了成長,孩子必須離開父母,若過于執著于親子紐帶的強韌性,它就越可能束縛對方的自由。
接納和尊重孩子,換位思考去理解孩子成長中的辛苦。調整自己的焦慮,少一點評價,多一些鼓勱。解決問題,先從修復關系開始。
當然,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父母要有孩子很長一段時間里行為反復的心理準備。
父母想讓自己的話有份量,就要先讓孩子信任。簡單來說,就是尊重和理解孩子,獲得重新接納!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對待孩子一定不要粗暴,魯莽,而應該不斷給他們鼓勵,幫他們認識到現實生活的意義,從而縮小他們的想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距。”
逃學或離家出走并不一定等于惡。不要完全用成人的世界觀去套青春期孩子的認知。這些令父母家長緊張的行為背后,或許只是孩子為了盡早自立,獨立跨入社會的一種嘗試。
我們雖不鼓勱這一行為,但也不必過于焦慮而忽略背后的積極意義。
逃學,離家出走,這樣的行為出現,對于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一個自我覺察和成長的契機。
孩子出現問題不要急于去糾正,而是去探尋行為背后的意義,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的價值,重樹信心。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