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鞭打、針扎、體罰,乃至把學生逼到自殺被取締的豫章書院,似乎換了一個身份又一次準備出現了。
這家書院是“幫助”無計可施的父母“救治”網癮少年的。因為孩子經常使用電子產品,父母覺得管不了,就把他們扔到這,書院里自會有各種整治孩子的措施。
當書院因為虐待孩子被關閉時,還有家長憤憤不平地說,我們的“流浪孩子”能去哪?
孩子沉迷于網絡的確不好,但是父母這樣的做法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弗朗西斯·詹森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系的主任,她的家中有兩個青春期的男孩,經常會做出連她這個腦科學家都不能理解的行為。她發現,有關青少年的腦科學研究非常少,所以她把自己的研究拓展到了青少年,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
今天八段錦就分享一下她對于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的看法。
01 “遠離媒體24小時”的實驗:網絡成癮對大腦的影響
2010年春,馬里蘭大學的200名學生參與了一項“遠離媒體24小時”的實驗。實驗的要求是這樣的:
在24小時內,禁止:上網、看報紙和雜志、看電視、使用手機和ipod、聽音樂、看電影、上社交媒體、玩電子游戲等。完成實驗后要寫下自己的感受。
如果不小心破了戒,不要放棄,繼續完成24小時的任務;如果沒能撐到終點,需要如實告訴堅持了多久,什么導致了任務的失敗,這項實驗對你意味著什么。
孩子們是這樣描述自己感受的:
英國學生:“空虛將我淹沒”,“和外界斷了聯系”,“我已完全麻木”
中國學生:“目光呆滯,無所事事”,“我心里空空的,覺得失去了什么重要的東西”
烏干達學生:“我覺得自己出了毛病”,“我一分鐘一分鐘計算時間,哪怕多忍一秒都辦不到”,“我好孤獨”
墨西哥學生:“我在焦慮中度過,腦子里出現各種奇怪的念頭,從綁架到外星人入侵,什么都有”
美國學生:“我進入了抓狂模式”,“我覺得自己正在被虐待”
許多學生用描述藥物成癮的詞匯來描述自己的上網成癮,戒網一會兒就像酒鬼手里的酒瓶被搶走一樣。
由于青少年很容易被刺激,所以最新的數碼設備輕易就能讓孩子們分心,激活大腦獎賞中樞,釋放令人愉悅的多巴胺,讓人上癮。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過度上網會影響青少年的心境,上網成癮與抑郁、學習成績下滑存在關聯。
網絡成癮和藥物成癮非常相似,吸毒會改變大腦左右半球的連接特征,網絡成癮也具有類似的神經活動特征。
不同的是,網絡成癮和藥物無關,是純粹的心理過程,所以解決的方法也應該從心理入手。
首先要明白孩子為什么要上網。
02 玩游戲有好處嗎?
一般來說,正常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會在21歲之前玩大約10000小時的電子游戲。10000小時的投入,無論在什么領域,都可以讓你成為專家了,至少足以幫你拿到一個學士學位!卻被用在了游戲上。
他們為什么這么喜歡上網,上網有什么好處嗎?
適度玩游戲,其實是有好處的。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進行的研究顯示,玩電子游戲和一些腦區的面積增大有關,特別是內嗅皮層、海馬、枕葉和頂葉的增大,上述區域對工作記憶和視覺空間技能非常重要。
許多教育者已經開始使用模擬技術來教授各種技能,飛行學校讓學員在模擬飛行器上練習飛行,護校用計算機模擬病人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并讓學員練習如何處置。
而且,青少年還在游戲中社交。
但是,如果沉迷于游戲并且上了癮,對其它事不聞不問,他們的頭腦會同時受到短期和長期的負面影響。
那些每周6天、每天10小時玩網絡游戲的大學生,他們大腦中負責語言、記憶、運動控制、情緒控制、目標設定以及沖動、不當行為抑制的灰質區域全都發生了變化。
03 怎么判斷網絡成癮
怎么判斷網絡成癮呢?網絡成癮有以下這些典型行為和心理指標:
1、用大多數業余時間上網和玩游戲。
2、上課睡覺。
3、不交作業。
4、成績下滑。
5、隱瞞有關上網或玩游戲的事實。
6、脫離其他社會群體(如俱樂部和運動隊)。
7、不上網或玩游戲就會變得焦躁。
8、患上腕管綜合癥(關節和手腕疼痛,因為過度使用鍵盤,手部反復運動引發)
9、失眠
10、廢寢忘食
11、為了上網或玩游戲而不注意個人衛生。
12、頭部、背部和頸部疼痛。
13、眼睛干澀、視覺模糊。
04 怎么避免注意力缺損
網絡成癮的一大害處是注意力缺損,無法再關注生活中其他事情。
大多數青少年認為自己精于一心多用,學習和玩手機、聽音樂同時進行也不會影響生活,所以不會聽家長的勸告。
比如他們聽著音樂寫作業,并堅持說這樣能讓他們更高效。
為什么會這樣呢?調查發現,一心多用可以帶來更多的愉悅感,畢竟學習常常是枯燥的。
但是,學生的記憶如果受到干擾,他們的表現就會下降。一心多用不僅會干擾學習過程,而且會促進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這樣的應激激素的分泌,可能會讓人變得更加沖動或富有攻擊性,喪失短期記憶,甚至患上心血管病。
又能玩游戲,又不耽誤學習,現實中是很難實現的。
幫助青少年避免一心多用的最佳方法就是讓他們列出各項活動的優先級,組織好時間。
鼓勵孩子列清單,在他們完成某些任務前不許看電視、玩電腦、吃點心。
限制上網并不容易,但父母也不要以官兵捉強盜的心態來應對孩子們的上網行為,孩子們需要家長們的幫助,唯有這樣,他們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擁有健康的社交生活,而不是沉溺于虛擬的數碼世界。
在全世界都在對根本不可能徹底消失的網絡游戲喊打喊殺的氣氛下,八段錦希望家長首先不要那么焦慮,簡單粗暴于事無補。
先接受和理解作為青春期的孩子喜歡玩游戲、用手機的現實吧,不要在既成事實以后生硬“禁止”甚至“拋棄”孩子。
對于那些已經成癮的孩子來說,大腦權威也講了,這是心理上癮,心病還需心藥醫。如果沒有游戲,孩子的興趣、愉悅、積極反饋、認可、社交等等需要能不能充分滿足?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找到這些可以替代游戲的正向手段,必要的時候要求助專業的心理醫生。
減少游戲之后,這些內心需求能得到滿足的孩子,重新上癮的幾率才會變小,因為有很多他認為更有價值的(而不是家長認為更有價值)事要做。
不知道你聽沒聽過那個段子。
一個醫生說能治駝背,多嚴重的都能治。于是有人信了來找他治療。他讓駝背的人躺在兩個板子中間,然后死命一夾,果然把駝背壓平了,但是人也死了。
家屬不干大鬧起來,他卻說,我只管治駝背,不管死活。
用豫章書院或者楊永信的手段治療“網癮”,就和那個治駝背的醫生一樣。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2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