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爸爸媽媽們,大家好,我是Wanderer,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和各位爸爸媽媽們,來分享一下,關于孩子們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如果說有畏難情緒,不喜歡英語,如何增加孩子們的自信心?
說起小朋友們學英語,我經常會聽到很多爸爸媽媽說:我們家孩子,不喜歡英語,說起學英語,反抗情緒很嚴重;還有爸爸媽媽說,給孩子報了很多班,但是英語水平,就是一直不見提升,爸爸媽媽也著急,孩子也自信心受挫,嚴重的情況,就開始變得害怕英語。
其實我非常能理解爸爸媽媽們的心情,包括我身邊的朋友,或者親戚的孩子,也遇到類似的情況,而且不是少數。甚至我的一位在英國讀書時候的朋友,她和他先生都是約克大學的博士畢業生,他們兩個人英語都不錯,所以一心希望孩子能從小就建立起對于英語的興趣、從而在早期就能習得英語的表達能力。但是,他們家的小朋友就是不喜歡英語,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每次去上興趣班,總會掙扎很久,即使進了教室,也沒有其他孩子那么活躍。問他為什么?孩子會說不想去。
其實當媽媽爸爸遇到小朋友對學英語有畏難情緒的時候,一方面是希望更多去鼓勵孩子,另一方面也包含無奈的心態,因為畢竟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孩子現在面對新的技能有恐懼,所以爸爸媽媽們也很希望有更好的方法能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和困難。
我認為的就是,孩子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有畏難情緒,是人之常情,This is very normal. 我們成年人,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能的時候,也會因為遇到困難、瓶頸、平臺期等各種情況出現害怕困難,不想堅持的時候。所以畏難不是孩子們才會有的,而是作為人都會遇到的情況。爸爸媽媽也要對于孩子學習時候會有畏難情緒,去更多理解。不單單是在學英語這件事情上,其實孩子在人生成長的路上,或者其他技能學習、人生歷練,孩子都有可能會產生畏難情緒,那么爸爸媽媽們應該幫助他們用好的工具或者方法,去克服內心情緒上的恐懼。
對于學習英語這個事情來說的話,為什么孩子會產生畏難的情緒,覺得三個字總結一下就是:體驗差
這個體驗主要體現在,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和老師交往、爸爸媽媽的交往或者是材料本身等等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孩子體驗差,當孩子的體驗非常差,接近一個臨近點的之后,都會造成孩子畏難抵觸的情緒。
我總結了一下導致孩子畏難抵觸的原因大體有四個:
第1個,內容有難度,孩子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就會因為太難,而產生挫敗感,無法去找到學習英語的強鏈接。
第2個,對于未知的恐懼,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的孩子喜歡做他們已知的,如果說新的內容加進來,孩子會對于未知的內容產生畏難情緒。
第3個,對于學習內容沒能激發興趣,誰都喜歡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興趣所在,更別提孩子了,內容對于孩子興趣的激發是非常重要的。
第4個,學習的過程里,缺少持續性正向激勵,很難遇到困境以堅持 ,因為本來學習就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里面缺少了陪伴和鼓勵,孩子在還沒有建立起自我鼓勵機制的情況下,不僅僅是學習英語,未來在人生成長上學習別的技能,遇到其他困難,都可能會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放棄。
在0-1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需要爸爸媽媽更多去觀察他們的性格特點,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給孩子們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其實如果能幫助孩子消除畏難情緒,同時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英語的過程體驗,就能極大增加他們的自信心。那么就從興趣、心理、學習方法、溝通等方面,給爸爸媽媽一些我的建議和看法,如何幫助孩子們排除畏難情緒,增加自信心。
第一 投其所好,從樂趣出發
學習英語和其他任何一門技能一樣,都需要孩子主動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想讓他們喜歡上學習英語,我們就得懂得如何投其所好。譬如,平時觀察孩子的愛好,根據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點挑選英語讀物。如果孩子有鐘愛的人物和故事,就給他們讀英文版的書,或者看英文的動畫。對于孩子來說,面對熟悉的人物情節,他們的興趣自然大增。另外做游戲也是制勝的法寶!比如,當孩子開始學習英文字母時,可以根據字母發音和形象,做一些模仿和聯想的游戲,為學習的過程增加互動和增添樂趣。
和大家分享一個我侄子學習英語的方法, 我有個五歲的侄子,他的媽媽為了教他字母abcd,知道她兒子喜歡吃水果,買各種各樣的水果,會在水果上面貼上相對應地字母和發音,小朋友回到家里,帶著孩子去溜一圈, 水果和對應的英文發音在孩子的心智上有一個聯系,會指著其中一款水果,問他對應的英文怎么說,如果小朋友講錯了的話,她就會和小朋友分享這份水果,在分享水果的過程中,她會帶著他反復操練單詞這個發音,我覺得這個學習方法不錯,一方面會增加母子互動,而且小朋友覺得學習英語就像吃東西一樣是一個很愉悅的過程。
第二 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
說完了我們要去投其所好,從孩子喜歡的興趣出發。第二點就是爸爸媽媽要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來,咱們現在的年輕爸媽們,都從小學都有一些英語學習的基礎,而且爸爸媽媽們也很愿意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就像我們發音線下班就有一對爸爸媽媽,一起來學發音,就是為了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專業理解的同時,還能回家指導孩子。
父母在孩子學習過程的參與度,直接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成果。在這里我要給大家溫馨提示的一點就是,當我們和孩子在溝通或者一起學英語的時候,會不由自主提及“學習英語、詞匯、語法等”詞匯。
如果你的孩子很樂意和你一起學習英語,那還好,要是你的孩子對于英語有畏難情緒的話,家長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反復提及專業詞匯,孩子參與度、興趣度就會大大降低。
所以我們在家里,和孩子希望有一些英語學習的互動的話,可以在溝通的時候可以盡量回避“學習英語“這個詞匯。比如,對于小朋友可以使用“我們來玩兒吧”、“來做個游戲”,或是“我們來一起閱讀這本特別有趣的書 …(具體的學習行為,如寫字,唱英文歌,等)”。
“游戲”、“玩”的概念對小朋友來說是一件門檻很低的事兒。他們不會有什么防備心。相反,“學習”則是成本很高的代表,抗拒就自然就來了。
這時,有些家長就會有疑問了,玩怎么能替代學習呢?太不嚴肅了,然而,在學前教育里,通過玩游戲基本上是可以完全覆蓋學習活動的;同樣在高齡兒童甚至是青少年群體中,玩游戲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
例如:我曾經有一對雙胞胎的學生,特別喜歡玩Minecraft,可能咱們的爸爸媽媽們都知道這款游戲,但是對于英語非常厭惡,一個孩子說老師不喜歡他,另外一個同學說同學曾經笑過他的發音,他就對英語不感興趣了,就再也不想上。后來,我給她媽媽建議,既然這兩個人玩Minecraft玩的這么好,也非常喜歡,可以讓他看minecraft的紀錄片,我就幫他們在youtube上面的找了一個關于minecraft創造團隊的一個紀錄片,長達兩個小時,給媽媽的建議就是他們倆在看紀錄片中,媽媽參與到當中幫助他們抓取生詞,然后陪同孩子一起看紀錄片,當生詞出現的時候,讓孩子根據上下文去猜,然后公布答案。如果孩子猜錯了的話,媽媽可以拿出時間來單獨說在中文當中是什么意思,放在英文的語境里面,記錄片當中的人物又是如何表達,一方面也是提高中文的認知,另一方面英文詞匯也有了極大的擴增 ,據說他們看了這個紀錄片不下100次,現在他們現在讀高二,英語在全校是前十名,英語上取得巨大突破,一方面爸爸媽媽的參與是分不開的,另一方面也是切入到孩子的興趣點
第三 正向反饋
通過正向反饋,而不是打壓型教育,來更多鼓勵和幫助孩子。英文中,我們叫:Postive feedback
如何來給孩子更多positive feedback呢,我給爸爸媽媽們幾個我的建議:
1. 重復正確的答案,而不是強調錯誤的答案。
咱們很多爸爸媽媽也很愿意參與到孩子們日常的學習活動中,但是有一個小細節包括我的爸媽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們會很著急,會不斷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不是讀這個!”,等等。這其實有一點打壓型教育。
以英語學習為例,我們在教孩子讀兩個橙子,三個蘋果,尤其是對于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很可能就是two orange three apple. 她有可能單復數是錯的,連詞是錯的,對于小一點的年紀來說,她沒有語法概念,對于她來說學習英語是一個重復和模仿的過程,如果孩子愿意去發生,就是一件鼓勵的事情,爸爸媽媽盡量不去糾正太多,一方面重復正確的單詞或句子,可以帶著孩子重復正確的讀法 我們再一起來讀一下,你聽我是怎么讀的,two oranges and three apples,如果你發現孩子在某一個地方,他沒有聽到,爸爸媽媽可以強調一下 ,但是盡量不要去說一些負面的詞匯“不對不對”。
2. 給孩子選擇,而不是強迫。
比如,當一個孩子怎么都記不住“monkey”這個單詞,有些嚴厲的老師或爸爸媽媽會強迫孩子去記憶,“給我抄寫背誦五十遍!”可能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有更大的心理壓力。更恰當的做法是什么呢?可以給孩子看“monkey”和驢“donkey”的圖片和解釋,問他們“monkey是這個還是那個?如果是(donkey),那就是一只像(donkey)一樣愚蠢的(monkey)。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強迫的行為都會潛意識激起反抗的情緒,給孩子更多選擇,讓她自己做判斷,一方面會極大增加自主判斷的能力,同時也會有更強的自信心,因為答案是她自己選出來的。
3. 鼓勵過程,忽略結果。
對結果的重視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習慣,這觀念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造成學習“成本”上升。如果遇到敏感的孩子,畏難情緒就會更容易產生。
比如,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媽媽,教他6歲的兒子說:i am a smart boy. 媽媽是一個非常負責的媽媽,也希望孩子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從小建立一個非常好的表達習慣,但是因為小朋友剛開始接觸英語,漏說單詞是非常正常的。在說的時候就把 a 漏掉了,媽媽就不停糾正,i am a smart boy 這里有個a,因為媽媽想試圖糾正孩子錯誤的語法表達,小朋友呢,看著媽媽急,他就更急了。兩個人都面紅耳赤的,最后還是念錯了。咱們的爸爸媽媽們應該對孩子的每一次努力的過程,給予肯定,只要不是影響很大的錯誤,其實可以忽略,畢竟孩子愉快地學習更重要。
在日常學習行為中,小到一個單詞的記憶,大到一次考試的參與,我們給孩子帶去的觀念都應該是重視過程的努力,汗水的付出,結果好了要給予適當的鼓勵,結果即使差強人意,最起碼也不要過度的批評。
4.以身作則,樹立榜樣的力量
這也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教育這兩個字有兩個層面,教是在學校,育是在家庭,家里的教育是小朋友接受教育的起點,影響時間最長的一種形式。我認為最有效的就是父母榜樣的力量,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想要孩子英語好,就先自己努力成為那樣的人,榜樣的力量使其實是孩子最好的進步動力。
和大家分享我的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我喜歡運動,會跑馬拉松,很多人會說你為什么會去跑馬拉松,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我的父親是一個馬拉松跑者,他已經堅持跑步20多年了,現在70多歲的他,還會堅持跑全馬,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報名馬拉松比賽,那一次我很長時間沒有跑步訓練了,跑步過程非常難受 ,無數次想要放棄,停下腳步開始走,他就為了鼓勵我,就跑在我后面,我就看著他在我后面不停跑,不停跑,我出于內心的羞恥感,不好意思停下來,我就堅持跑下去了。父母對于孩子來說榜樣的力量,是很好的一個動力。
總結一下孩子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現畏難情緒,如何增加他們的自信?
第一點就是孩子出現畏難情緒,知道這是一個人之常情,對孩子有一個更多情緒上的理解;其次是幫助孩子找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投其所好;除此之外,學習英語過程中,爸爸媽媽以身作則,參與進來,一方面是去了解孩子的性格、學習習慣以及心理,另外一方面父母的互動也會激勵孩子,繼續堅持下去。不能忘記的一點是爸爸媽媽要給孩子正面的反饋,positive feedback,引導孩子,幫孩子找到喜歡的路徑,讓他喜歡上英語,把英語變成一個樂趣,變成一個愛好,更好地長遠增加自信心,而不是一次考試或者一次學習成果的展示就能夠搭建起來的事情。
有時候學英語就像爸爸媽媽教孩子學騎自行車,先鼓勵他不要害怕,先上去,帶著他先騎上一段,帶著他找到感覺之后,就會越騎越順,越來越有自信心, 其實學習英語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難就難在無法跨越內心的恐懼,這個問題不單單是孩子們在學英語會遇到,同時對于家長和學生來講也會遇到同樣問題。恐懼和畏難不會消失,但是可以通過正確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心理引導,來幫助孩子在面對困難,能夠有更好的解決方案,通過一步一步的努力,搭建起學習英語的自信。感謝爸爸媽媽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努力和付出,在學習過程中,如果沒有大家的參與,孩子的進步很難可視化。
我是一個致力于分享正確英語學習方法論的英語講師,同時是一名英語終身學習者、研究者。雅思8分(聽力、閱讀滿分,口語8分),托福IBT116分(聽力滿分,口語28分);因為口音純正表達地道時常被當地人誤以為是外籍華人。曾教授《科學英語發音研習班》、《生活口語指南》、《旅游英語》等線下、線上課程,有豐富的英文教學經驗。在過去3年時間,我曾帶領過全國上萬名英語學習者一起參與“早起英語晨讀朗讀”打卡的社群活動。2017年受邀成為加拿大旅游局《加游 – 動感夏日》戶外旅游節目雙語主持人,同年作為“中國優秀青年代表”受到被加拿大總理Justin Trudeau親自接見。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3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