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貪玩厭學不是心理問題是懶惰,
家長下決心管教的一整套思路
文,王彥輝
家長反映孩子厭學,啥也不想干,急得不知怎么辦。
男生,高二了,不想上學,反復向學校請假。今天說頭暈,明天說肚子疼,班主任不堪其擾,向家長說明情況,看是不是心理問題,帶孩子去看看吧。
孩子高二不想上學
孩子只要回家就好了,捧著手機能玩一天,叫吃飯都顧不上,這哪兒是心理問題,就是懶惰逃避上學嘛。
家長問孩子不想上學想干什么,孩子說想到外面打工。可是他才17歲,沒有一點技術,啥也不會,能干什么?孩子說想去肯德基當服務生。
實在扛不住,就讓他去打工了,沒去肯德基,是個飯店,干了不到半個月,人家也不給工資,不干了?;亓思以僖膊怀鋈チ恕?/p>
外出打工半個月就不干了
原來想他在外面打工,了解了打工的辛苦就會去上學,沒想到還是不去。上學不上學,打工不打工,技術也不會,吃苦也不干,整個油鹽不進了,你說怎么辦?
如果強行斷了手機,家長怕孩子離家出走怎么辦?如果以斷絕父子關系嚇唬他,他還沒18歲,讓他去哪里?到了外面違法犯罪怎么辦?
心理學解決的整套思路
從法律上講,孩子未滿18歲,父母有監護責任,不能把孩子推向社會,應該監管和教育,可孩子油鹽不進,怎么辦?
根據這個家庭和孩子的現狀,結合心理學的認識,我認為還是要從說服教育和采取措施兩個方面來調整,但調整時間肯定要長一些,家長不能心急,在方法適當的情況下,一定保持足夠耐心。
說服教育明確出路
首先是講明個人對家庭和父母的責任,講明個人對自己的責任,要以學習和成長為基本任務,任何推萎都是不符合道義和做人標準的。這種教育是要搶占道義制高點,不能讓孩子不上學還心安理得。
接下來是擺明出路,一是學技術,上職業學校;二是找工作;三是參軍,或者其他正當的生活工作任務。這是在調整過程中,讓他有選擇、有出路。
生活待遇大幅降低
再者是講明在家的生活待遇,不再提供零花錢;不再交網費;不再交電視費;家里只保證一日三餐的基本標準,不再提供大魚大肉。這種措施是讓孩子體會到不上學生活的枯燥。
再者是給孩子布置任務,不上學不出門,要在家里抄寫課文、抄寫單詞,就算不完成任務,也讓他知道他的做法是違背做人要求的。
堅持原則耐心感化
整個調整過程中,父母要保持耐心和溫和,只要堅持上述原則,不僅不能對孩子大吵大鬧,還要向孩子示弱,表明自己也很無奈,不得不這樣做。
有的朋友聽了我說的調整思路和措施辦法,可能要笑了。是不是感覺這種措施還是不可行呢。但是我要說,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且要以耐心換感化。上述思路和操作是符合心理學規律的,也是人性化的,這是可行性的重要基礎。
令人欣慰的是,從我指導的一些厭學孩子的情況來看,是有效果的。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