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啦,不少家長又開始為孩子學習操心了。
想一想,這一屆的父母要比我們那時的父母難得多:社會競爭如此激烈,自己的工作壓力山大,孩子的學習壓力也如此巨大。
家長們恨不能有三頭六臂,來把這些同時擺平。
一方面心疼孩子學習壓力大,又沒有那么多時間精力耐心陪伴照顧孩子;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學習不夠努力,在競爭中不占優勢,將來可能要被淘汰。
這屆家長真焦慮啊。
對孩子嚴格,擔心他們的心理問題;對孩子寬松,又害怕孩子放任自己,松懈失控。
左右為難。
最操心的莫過于小學孩子的家長,孩子認知尚未完善,學習意識不強。逼迫孩子寫作業,影響親子關系和心理健康;可如果不從小培養學習習慣,更怕壞了孩子一輩子的學業與前途。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就已經有厭學情緒啦。家長急得不知道怎么辦。
家長要學會培養孩子快樂學習的底色。
小學二年級就有厭學傾向,往往是在一年級時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體驗不好造成的。
所以,家長最好在孩子剛剛上一年級時就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是需要一定的適應期的,最好的適應是從內心適應開始: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孩子一開始接觸到系統的學習時,就給他好的體驗,讓他從內心感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愛上學習,這是給孩子打下最好的學習底色,也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基礎。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愛玩,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用陪孩子游戲的方式讓他們從玩中學習,以這些趣味的形式,滿足孩子天性的同時,將他們帶入到學習狀態中。
等到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后,學習興趣與習慣養成就水到渠成了。
什么樣的家長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常常聽到一些家長說,學習從來都是痛苦的,哪有快樂的學習?持這種觀點的家長很多。
他們自己沒有意識到,父母的言行心態,會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態度。正因為他們自己認為學習很苦,孩子自然而然也會把學習當成一種苦差事,這才是許多孩子厭學的最大原因。
這樣的家長,也最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由于學習曾經是他們的負擔和痛苦,他們會將這種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一定也會把學習當成負擔。
他們不相信孩子能夠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也不相信孩子能夠主動自覺學習。所以,他們往往會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從而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糟糕的體驗,也變得恐懼學習,逃避學習。
這似乎更加印證了他們的觀點:你看,孩子就是不會主動自覺學習。
于是,各種陪孩子寫作業中又吼又打的鬧劇頻頻上演。大人焦燥,孩子委屈。學習真的就成為了他們心頭之痛。
過程既然這么痛苦,堅持一定會很難,結果自然也不樂觀。孩子學習不好,今后還能做好什么?這樣一來,焦慮就會沒完沒了。
教育焦慮的家長,表面上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內心其實在排斥學習。
因為他們真正重視的是學習成績帶來的功利:成績好了,可以考上好的大學,可以獲得更好的社會資源。
這些家長的教育焦慮,似乎在學習問題上表現得特別突出。可仔細想想,其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不是學習,更多的是孩子的心理因素和親子之間的情感鏈接出現了問題。
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于孩子的內驅力。逼迫孩子學習,會讓孩子覺得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長。這樣的孩子,內心永遠在沖突。
但凡沖突,必有痛苦與傷害。孩子不僅體驗到學習的痛苦,同時也感受不到家長的愛與信任,學習內驅力耗盡了,并對家長關閉了心門。
我常常在后臺收到這樣的留言:
孩子13歲多,不去上學了,和我對抗著,也不和我交流,不知道怎么處理才能讓他重返學校?
初三即將中考的孩子,近一個月來越來越不愛寫作業,每天去上學很勉強,回到家情緒也不好,問怎么回事?回答一個字累!我該怎么與其溝通啊!
字里行間,無不寫滿了家長的焦慮。
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尋找自我,如果此前一直是處于父母逼迫學習的狀態,他們往往會用逆反的方式尋找自己。
雖然他們在意識上也知道要好好學習,但因為內心找不到自我,也就找不到學習的意義。如果學習壓力加大,他們反而會因此放棄學習,退一步來嘗試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
學會放下功利心,才能真正看見孩子。
傳統教育的“唯理智教育傾向”,把知識獲得或智力訓練當成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教育過程中常常漠視、扭曲和阻礙孩子的情感發展。
當我們的教育被功利心占領時,往往就看不見孩子本人。我們會本末倒置,用功利倒逼孩子“努力”。我們會把孩子當成一種實現目標的工具,而不是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這才導致許多孩子自我的喪失與成長的扭曲,厭學、自暴自棄、抑郁、無意義感。
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孩子,即便擁有好的成績,即便長大后也獲得了父母所期待的“成功”,卻無法從內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
聰明的家長,會認識到孩子本人才是受教育的主體,他們會用心去看見孩子,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做孩子真正的朋友,幫助孩子尋找學習的樂趣。
他們知道,真正決定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是心理因素。他們知道,比起目前的學習成績,孩子的情感發展與心理健康更重要。
當家長從內心深處把孩子看成一個有靈性的種子,用愛滋養孩子的內心,激發他們成長的動力。他們的孩子反而很少厭學,他們自己也沒有那么容易產生教育焦慮。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孩子的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是有機的統一體。他強調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發展潛能,形成他們積極向上的自我概念和價值觀體系,最終實現自我教育。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