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僅被楊紫、李現的《親愛的熱愛的》刷屏,還被楊洋的《全職高手》橫掃各大微信群。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劇情都跟電競有關。
近年來電競時常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門話題。不僅是因為其本身受眾群體(多為年輕人)之龐大,也是因為大家對這個新興行業終于開始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上一年王思聰發起的113萬微博抽獎?
不管你知不知道IG是誰,關不關注電競的,都會因為這個微博抽獎記住:11月3日,電子競技游戲英雄聯盟中國賽區第一次由IG戰隊拿到了S賽的冠軍。
為什么說S賽的冠軍很重要,因為他相當于足球的世界杯,各個國家或賽區齊聚一堂,為了角逐出一年當中最強的隊伍。
但無奈從第一屆開始,如今2019年已經來到了第9屆,而在前7年的S賽當中,從來沒有過中國賽區的隊伍捧杯,直到18年的IG奪冠。
很多人說韓國的電競氛圍很強,是電競強國。
在國內,雖然由于一些社會問題,最早吃電競這口飯的人可能會被更多地視為“網癮少年”。
但80后、90后作為最早接觸互聯網的新生代,在一個網絡逐步發展的環境中成長,自然接觸過不少“網絡游戲”。
和傳統運動比如足球、籃球這些一樣,大部分的游戲在設計時都希望通過玩家之間的互相比拼、對決,來增加游戲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第一次將部分競技類電子游戲作為表演性項目出現在舞臺上。
這也是電子游戲首次出現在傳統體育的視線里,而且中國代表團還贏了冠軍,戴上了傳統競技所賦予他們的金牌。
雖然,這一屆的亞運會國內沒有正式轉播電子競技類的比賽,但主流媒體們也在新媒體平臺上發表了對這一賽事的高度認可和祝賀。
(包括IG的S賽奪冠,共青團和人民日報都有發文祝賀)
從“黑網吧”走向“亞運會”,從“不務正業”變為“為國爭光”,昔日的“網癮少年”如今也身披國家的榮譽,以國家的名義在另一種賽場上征戰。
但就算是有這份殊榮,不理解的人還是占大多數。
早在幾年前,中國跳水冠軍何超在國體局稱將著手組建電競國家隊時發微博稱:“玩游戲也能拿冠軍,我們這些項目訓練這么辛苦真是白干了。”
當然,事后何超也為此公開道歉了。現在看來其實也很理解他的心情。
作為冠軍,他有著傳統運動員的優秀與自豪。
此次發文看似是為傳統運動員討公正的正義之舉,實質上包含了對電子競技一定程度的誤解。也反映出了當下社會對電競的普遍看法:電競=玩游戲。
其實,電子競技與玩游戲不能一概而論:網絡游戲只是作為電子競技的一個重要載體,當它上升到競技的層面時,更多的是去掉娛樂性,來換取更高的競技占比。
換句話來說,我們平時玩游戲,其實跟打籃球、踢足球一樣,更多的是為了娛樂,為了大家能聚在一起開心,體驗共同的愛好。
而電子競技,跟比賽中的籃球、足球項目一樣,把娛樂性去掉,類似“花式投籃”、“花式帶球”這些都極大程度地去掉,選擇“玩游戲就是為了贏”的想法,去追求勝利。
所以電子競技也會有教練,也會有分析員,也會有后勤,是一套完整的隊伍運營體系。
當任何一種興趣上升至職業競技的時候,那么興趣本身勢必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衰減。
電競亦是如此,當你每天坐在屏幕前進行著8小時以上的集中化訓練時,還會覺得這是屬于游戲“放松、娛樂”的范圍嗎?
千萬次地敲擊鍵盤鼠標、日復一日的重復著枯燥的練習操作、與團隊在一場又一場的對局中不斷磨合,都只是為了距極致更近一步。
的確,玩游戲誰不會,但一枚金牌就已經能說明游戲愛好與電子競技終究是存在區別的。
每一枚金牌都是用汗水與淚水澆鑄而成的,就算是不被外界看好的電競,其取得榮耀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也同樣值得肯定與尊敬。
當然,除了我們知道的這些在鏡頭前懵懵懂懂卻能頻頻打出精彩操作的選手,還有很多電競相關的職業在幕后辛勤的工作的。
比如導播、主持、統籌、策劃、裁判、記者、燈光、攝影……這些我們非常熟知的職業,也會在電競領域出現。工作大同小異,只是領域不同罷了。
除了英雄聯盟,還有《絕地求生》、《爐石傳說》、《DOTA2》等等非常優秀的游戲IP作為競技項目,里面也有著許多競技選手、臺前幕后工作人員。
同樣是追夢的少年,只是大家方式不一樣,時代不一樣。不能因為頑固的看法,而去否定他們的辛勤努力和付出。
希望那些對電競不了解的人,能以此作為開始,將它作為新興的產物,嘗試去接受它,去理解它,去體驗它,去挖掘它,去創新它。
只有這樣,不管是電競還是其他的新興領域,才能更好地茁壯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