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癮少年會做出何種缺乏理智的決定,大家應該不陌生了。比如偷錢通宵上網(wǎng),打賞主播動輒上萬,甚至透支家人的信用卡和醫(yī)藥費!
這類新聞還不乏少見,一搜索就會發(fā)現(xiàn)一大堆類似的。
其實說到沉迷網(wǎng)絡,大人又何嘗不是呢?隨時隨地都捧著手機,沉迷在刷小視頻和帖子的快感里,這是如今社會的常態(tài)。
有熊孩子沉迷網(wǎng)絡糟蹋父母血汗錢的,也有大人沉迷網(wǎng)絡,被騙到人財兩空甚至鋃鐺入獄的,甚至還有沉迷網(wǎng)絡成為不良少年,最后被送入戒網(wǎng)中心乃至于自殺的。
其實,人之所以會沉迷于網(wǎng)絡,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缺乏“自制力”上。

01解讀孩子的“沉迷”
心理學上,把這種難以自拔的沉迷狀態(tài)稱為“心流體驗”。
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齊克森米哈里通過對藝術家、棋手、攀巖者等職業(yè)人士的觀察得出的。
他們在工作時有一個相同之處,那就是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甚至不考慮是否能得到應當?shù)幕貓螅耆珘嬋搿巴摇钡木辰纭?/p>
這是因為他們在工作中,獲得了一種欲罷不能的心理體驗,這讓他們感到快樂,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而這種體驗,就被稱作“心流體驗”。

在這種體驗之下,人會陷入到沉迷狀態(tài)中,幾乎失去自我意識和追求,甚至是周遭的時間流逝和事物變化。
這并非夸張,但凡偉大的藝術家或是科學家,都有這種廢寢忘食的經(jīng)歷。
這種沉迷感是美妙的,讓他們感到身心愉悅,愿意付出一切。
孩子沉迷于網(wǎng)絡,其實就是種類似的體驗,虛擬世界里的自由,能讓他們忘記現(xiàn)實中的一切煩惱和界限。

02想要避免成為網(wǎng)絡的“獵物”,就要對抗沉迷
實際上,“心流體驗”還是比較小眾的,有這種感受的人,基本都是在各領域有成就的佼佼者,或是超級大學霸。
但各種網(wǎng)絡游戲,正是利用了這一點,讓用戶在玩游戲的時候進入“心流體驗”,從而逐漸上癮。
這是一種循環(huán)運行的體系,通過“達到規(guī)則明確的任務”——“得到可執(zhí)行的解決方案”——“達成最后”成就的方式,讓用戶在接連不斷的關卡中,加強心流體驗,直到沉迷在不斷過關的成就感中,難以自拔。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用得好了可以專注于學習和鉆研之中,成為令人望其項背的成功者,用得不好就容易被一些商家利用,陷入新鮮為餌的無底陷阱。
賭博也是同種心理,他們的規(guī)則深諳人的心理和潛在需求,前期放出利益,套牢你,后期再張開巨口,將你一步步吞噬進去。
你以為你掌握了其中的規(guī)則,可以空手套白狼,實際上早就已經(jīng)徘徊在井邊,只等著最后一腳失足了。
要想避免成為網(wǎng)絡的“獵物”,孩子就要在一開始保持強大的“控制力”,學會適度娛樂,不被吸進欲望和迷茫的漩渦。

家長也要引導孩子,現(xiàn)實世界中的快樂,如果去尋找,一點也不比虛擬世界少。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以身作則更重要。對抗“心流體驗”,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努力,提供榜樣作用,更有利于幫孩子掌控自己的人生,而非被電子技術利用。

03扼殺“沉迷”,要從一開始的“鳥籠”做起
我先來給大家講一個關于“鳥籠效應”的故事。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與其身為物理學家的好朋友卡爾森一同從哈佛大學退休,談天說地之時,詹姆斯靈光乍現(xiàn),說:我有辦法讓你不久后養(yǎng)一只鳥。
卡爾森自然不相信,詹姆斯怎么能掌控自己做什么事呢?而且他從沒有過養(yǎng)鳥的打算。
之后,詹姆斯送了卡爾森一個十分精美的鳥籠。每次有客人到卡爾森家里,總是詢問:“你養(yǎng)的鳥去哪了?”
一開始他都耐心解釋,直到后來問的人太多,卡爾森不厭其煩,便真的買了一只鳥養(yǎng)在籠子里,成全了詹姆斯的“鳥籠效應”。
實際上,從卡爾森接受鳥籠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控制了,精美卻沒有鳥居住的鳥籠,會給所有人一個心理暗示:這里面就應該有一只鳥。
于是,作為鳥籠的擁有著——卡爾森也逐漸被“綁架”了,接受了這個事實,最開始不想養(yǎng)鳥的意識逐漸消弭,在與詹姆斯的打賭中潰敗。
相對陽春白雪的“心流體驗”來說,“鳥籠效應”就要下里巴人很多,絕大部分人都會受到這種心理的影響。
對待網(wǎng)癮也是如此,一開始就要確保孩子不被裝進這個“鳥籠”里。

比如說,一開始家長為了方便聯(lián)絡孩子,買了個功能最基礎,只能打電話的手機給孩子。后來孩子班上的同學用的都比較高級,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你也給孩子換了能打電話、看視頻、玩游戲等各種功能都具備的手機。
可這些不斷更新的科技產(chǎn)品,又讓孩子有了新的欲望和體驗,于是要求買更高級的。
到最后,迷失在電子產(chǎn)品的各種推陳出新、優(yōu)惠折扣里。實際上,對孩子而言真正有用的,還是一開始的打電話而已。
由于抵擋不了小誘惑,到最后投入了更多金錢,去購買原本不需要的各種東西。
在這其中,孩子喪失了自己的“控制力”和“專注力”,就像卡爾森一樣,為了一個鳥籠養(yǎng)了只根本不需要的鳥。

04娃有網(wǎng)癮不光要戒掉,關鍵是培養(yǎng)“控制力”
當孩子已經(jīng)被網(wǎng)癮綁架,此時最好的治標方式當然是戒掉網(wǎng)癮。
但家長為何不防患于未然,培養(yǎng)起孩子的“控制力”,讓他一開始就不被心流體驗和鳥籠效應控制呢?
如果孩子能用自己的“控制力”站穩(wěn)腳步,也就不至于悄然淪陷到網(wǎng)絡陷阱之中了。
▼家長具體應該怎么做?
1)跟孩子說明理由,協(xié)商出一份“不必要物欲清單”
當然,筆者在這里說的不是“存天理滅人欲”的意思,而是在與孩子的協(xié)商過程中,對不必要的網(wǎng)絡瀏覽進行時間規(guī)劃。
孩子可以擁有每天固定的上網(wǎng)時間,在額外時間提出想上網(wǎng)之時:
※父母可以這樣做:
- 找一本有趣的書籍,待在身邊和孩子一起閱讀,并進行適當交流。(記住是一起閱讀,而不是陪伴閱讀)
- 如果第一次孩子采取抗拒態(tài)度,父母也不能妥協(xié),如果孩子真的把書籍看進去了,就會逐漸被父母的堅定所感染。因而,這其中書籍是否能勾起孩子的興趣和家長是否能堅定下來是關鍵。
- 一旦孩子和閱讀的“正向鳥兒”形成默契的關聯(lián)關系,孩子自然也就不容易陷入網(wǎng)絡的“鳥籠”之中了。
當然,這是比較初級的方式,適應網(wǎng)癮不算太重的孩子。

2)創(chuàng)造學習上的“心流體驗”
不管怎么說,孩子這個階段的首要任務就是學習,這是為今后人生打基礎的重要方式。
家長要想方設法幫孩子創(chuàng)造學習上的“心流體驗”,讓他們從中收獲成就感,從而一步步獲得想要進步的內在動力。
※父母可以這樣做:
- 像游戲一樣,給孩子設定學習任務上的關卡,這其實就是一個制定分級學習目標的過程,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功的成功感。重要的是,每一個小目標的高度,要讓孩子付出努力卻又不用太費心思達到,即為“籃球架效應”。
- 以外在物質作為獎勵,來模擬游戲中的道具,激發(fā)孩子一步步?jīng)_擊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也能幫助孩子捋清楚學習的邏輯線,不管怎么說,家長付出的精力都會有收獲的。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