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孩子的學習是每位父母都操心的事情,為了不讓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父母都給孩子報了輔導班,有的孩子周末甚至沒有休息時間。
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歷,更意味著知識的積累,所以有學者提倡終身學習,正是因為學習所帶來的好處并不局限于考試,而是能夠指導我們的方方面面。
家長們深知這一點,順應時代潮流的欲望驅使著他們勸孩子學習。但最近,哈佛大學教育家Lisa A. Goldman在某次講座上表示:勸孩子學習,是最失敗的教育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了發(fā)現(xiàn)學習論,按照他的觀點,勸孩子學習是沒有用的,關鍵在于引導孩子主動學習。
他特別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倡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去獲取知識。
他的理論基于一個概念即認知結構,他認為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生通過探索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在很多家長和老師看來,所謂學習就是聽老師講課,但這種學習觀已經過時了,并且在很多年前就受到了心理學家們的一致批評。
在我國的教育實踐中,我們每個人也能感受到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
對于“什么是學習”這個問題,家長和老師的想法出奇的一致。所以人們經常對孩子說“要好好聽課”,似乎聽課的孩子就能成績好,而不聽課的孩子就鐵定拿不到好成績。
而事實證明,那些成績好的學生不一定把老師的一字一句都聽得清清楚楚,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也不一定都是不認真聽課的學生,所以聽課只是學習的一種手段而已。
特別是在中國這樣的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除了迅速、系統(tǒng)的知識灌輸,再也沒有其他更高效率的方法。
在布魯納看來,學生的認知結構就如同一個倉庫。
倉庫里面并不是空的,它保存著學生既有的知識經驗,而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將新知識與倉庫中已有的舊知識結合起來的過程,即“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
這一過程十分重要,并不能通過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來完成,而是需要學生發(fā)揮主動性,自覺、自主地去探索和實踐。
之所以提倡主動性,是因為學生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個體差異,而知識灌輸則是忽視了這種差異,即忽視了“因材施教”。
主動學習就意味著學生立足于自己的實際情況,自己對自己“因材施教”,實現(xiàn)科學、合理的學習。
在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也并未失去存在的價值。
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營造一個主動探索的學習環(huán)境,布置一定的任務,鼓勵團隊合作,并且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進程同時加以糾正。
家長也應該配合教師,及時地將孩子在家的學習情況反饋給教師。但這種教育觀想要在中國完全推行,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在很多學校已經初具成效。
奧蘇泊爾提出了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論,他與布魯納的觀點相反——奧蘇泊爾認為講解式教學應該是教學的主要模式,提倡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但即使是“聽老師講課”,也并非帶有強迫性質,而是一種自愿的行為。
所謂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lián)系。非人為指的是客觀性,實質指的是內在的、深層的。
為了促進孩子進行意義學習,孩子就必須要具有積極主動地將新舊知識建立聯(lián)系的傾向,其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舊知識,孩子還必須積極主動地實現(xiàn)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
換言之,正確的教育方法是讓孩子“想學、能學以及積極地學”。
奧蘇泊爾之所以提倡講解式教學即接受學習,是因為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孩子快速掌握人類到目前為止的一切文化知識,而發(fā)現(xiàn)學習做不到這一點。
總之,勸孩子學習,是最失敗的教育方法。
一方面,教師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有發(fā)現(xiàn)知識的信心,另一方面,教師和家長應該培養(yǎng)孩子探索知識的欲望,幫助他們在新舊知識之間搭建起學習的橋梁。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