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經歷了長假期,開學時如何說服孩子去上學成為了父母們的一大難題。但“孩子不想去學校”的現象,我并不認為全部都是負面的。不可否認,不去上學對學業和升學方面會有不利的影響,但是,孩子也有可能學到許多比學習更重要的事情,獲得更大的收獲。
我認為孩子不去上學,是“內心調節器”開始發揮作用后的自然現象。像電暖爐和電熱器等家用電器,也可以看到調節器在其中的應用。
如果沒有調節器進行調節的話,后果會……
所以,調節器正常發揮作用的話,對家電乃至家庭、人身安全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們的內心,其實也依賴調節器的運作才得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當身心持續處于過度疲勞的情況時,就容易出現低燒,全身疲乏無力,抑郁和不安的癥狀,這些都是身心要求休息的信號。正因為出現這些信號,人們才會知道什么時候該適度休息,防止身心俱疲。
有時孩子不想去學校,可能表示他內心的疲憊已經超過了可以承受的限度。因此,孩子內心的調節器開始起作用,使孩子不愿意去學校,以防止自己傷痕累累的內心再繼續受到傷害。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孩子不愿意去學校,是正常反應。反過來,如果沒有這樣自然反應的自我保護機制,從醫學角度來看,即使受到了嚴重的霸凌,或者已經身心俱疲,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是繼續堅持上學,才是最讓人擔心的情況。
理解與包容
實際上,那些不想去學校的孩子,在精神科醫師診斷后發現,其精神上的問題并沒有父母所擔心的那么嚴重。
有一名18 歲女生,在高中畢業典禮結束之后的第二天,就出現了嚴重的家庭暴力行為,同時暴發了厭食癥。她說道,“我那時連不想去學校都做不到”。
所以,當孩子說“不想去學校”時,請父母務必重視,這也許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一開始不理解孩子的心情,強行要讓孩子去學校,但是后來慢慢地理解了孩子的心情,便接受了孩子目前的狀態。我覺得這樣是非常好的,基本上來看,保持現狀是好的。
孩子變得不想去上學時,父母的心理過程與心理學家所說的末期患者的心理過程有相通之處。指出這一點的是巨椋修,他的電影作品有《不上學的真相》《沒關系》等。
第一階段 否認
當出現無法接受的打擊時,首先心里會出現否認的情緒。
第二階段 生氣
不得不承認現實的時候,接下來,會發怒或怨恨。
第三階段 交易
然后,無可奈何的時候,與孩子進行交易。或者借助一些超自然力量。
第四階段 抑郁
經過了以上的階段,知道一切都沒用后,便陷入整個人被無力感和悲傷占據。
第五階段 接受
最后,得知不得不接受現實,最終心里平靜了。
并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五個階段,也有人會跳躍,或停在中間某個階段。這些心理過程也并不只符合孩子不上學這件事,這也可以說是當人遇見某種打擊時,一般的心理變化過程。
從這個角度看,這位提問者已經到達了第五階段了。才三個月就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真是不容易啊。
可是這五個階段的最后一個階段“接受”,真的就是最后的心理狀態了嗎?我之前一直在糾結于這個問題。
我有一些疑問。雖然要“接受”,但心底依然會有些不甘心。心想,就這樣放棄了嗎?這就是最終結果了嗎?
最近,我終于找到了答案。接受不是最終形態,在那之后,還有一個階段,那才是最終階段。就是“感謝”。
第六階段 感謝
大家都徹底地思考孩子為什么不上學、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那首先,必定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為一個人活著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首先,孩子父母需要改變”,因為這樣的想法而努力的實際過程中,孩子父母會感受到,孩子的痛苦,其實是他們自身的痛苦。
而當孩子父母領悟到這一點,就會迎來“感謝”這份強烈的幸福。
當然,對正掙扎于眼前的痛苦的人說要抱有感謝之心,這是不行的,靠強制手段是不能產生感謝之心的。
但是,令我大為驚訝的是,每次參加專門為不去學校的孩子們召開的家長會的時候,必定都會有一兩個家長說出對自己孩子表示感謝的話語。
所以,不幸絕非是絕對的不幸,不論是什么時候,都有變成幸運的可能。
感謝之心
我認識好幾個人,他們即使得了晚期癌癥這樣的不治之癥,也對自己得的這個疾病抱有感謝之心,“因為得了這個病,才讓我知道了一些這么重要的事情”,然后雙手合十而逝去。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育兒是為我們帶來幸福的事情。在育兒的過程中沒有遇到麻煩的時候很快樂,而遇到麻煩的時候,反而更值得快樂。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28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