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提問:
我想咨詢一下關于我弟弟愛玩手機,玩到不學習的那種,不知道該怎么教育,有沒有人能提個建議?
我弟真的沉迷于手機,也有一部分是周圍環境影響,在學校大家都帶手機,所以他也想帶,然后就帶到學校了,正好昨天他們老師查手機,讓家長報自己孩子有沒有帶手機到學校,我們就說實話說帶了,群里家長說帶到學校的人比較少,基本都說在家里,然后我弟老師就查他,讓他交手機,死活不交,就接回家來了,我們勸他讓他別帶,他死活不同意(跟他聊的過程中,了解到,很多人都帶手機了,只是家長在幫忙撒謊,只有我們把他說出來了,也是有這個原因,他生氣,可是我覺得應該是要說實話,帶了就是帶了),勸不動后來,我弟就離家出走了(這已經不是第一次離家出走了,都是因為手機),昨天離開今天還沒回來,怎么辦,他這樣的性格真的不知道怎么管,管不住他帶手機(熬夜玩的那種),有人能給個建議嘛,謝謝
01
長時間玩手機是屬于厭學癥的一部分。
這個階段是屬于情緒方面的厭學。
這樣的家庭的我們管心營處理過很多次。
很多大人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沒找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玩手機這個的事情,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因為玩手機是情緒層面,而講道理是認知層面的。
就像每個人都知道鍛煉身體有好處,能堅持下來的能有幾個人?
每次看到評論有人說砸手機的,真的是害人不淺,說話不負責任。
還有些答主說強行沒收手機,是沒有考慮過后果嗎?
抱歉,這么說語氣可能有點重,但是你們是不是以為沒收手機問題就得到解決了?
未免太天真了吧,當無法通過手機來宣泄情緒的時候,就有可能轉換為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
玩手機,可以理解成一種逃避行為,而逃無逃之后呢?
只會引發更加嚴重的問題。
別的不說,關系一定會發生問題。
能堅持每天鍛煉的人,幾乎都沒有多少個。
以前沒有手機的時候,我也沒見過那個青春期的孩子會待在書桌前面乖乖學習。
什么游戲廳、溜冰場、臺球室、歌廳等等,家長滿世界找。
然后家庭電腦沒有普及的時代,家長會跑到網吧去,把孩子“揪”出來。
現在電子設備普及,不光是家庭普及,甚至可以做到人均一部手機。
青春期的荷爾蒙,就決定了孩子們的攻擊性不會弱。
以前的時代,校園暴力可不很少見,說打出腦子來,那是真的打出腦子來。
為了一個球場,大打出手的情況并不少見。
現在手機人手一個,好了,大家都不用搶了。
02
沉迷游戲≠厭學問題
很多學霸游戲玩得很好,成績也不差。
很多父母來我們厭學癥管心營的時候,都抱怨過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沉迷手機,不愿意和家長溝通。
我們都懷著沉痛的心情告訴家長一個他們不愿意接受的現實
——不是孩子沉迷手機,才不愿意家長溝通,而是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溝通,才拿手機當擋箭牌。
這里先做一個界定,假如孩子能正常完成作業,并且上學沒有問題的話,玩游戲的話沒有任何問題。
而假如不能正常完成作業,甚至上學有障礙,逃學、逃課的話,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厭學的問題,而不是游戲的問題。
而學習一定是遵守四個原則的。
舉個極端的例子,男生學化妝。
第一個原則是自利。
好處大于壞處。那肯定有好處啊,變帥嘛,但是也可能被說娘。所以,多多少少男生會有點想學化妝,但是未必會實施。
第二個原則是有用。
化妝對男生有用嗎?有用,但是沒那么有用,因為社會認可來說,有好身材對男生的加分比較多,所以學化妝的男生局很少。
第三個原則是做到。
男生能做到化妝嗎?比較難,很多男生在這一步上就已經死了。
因為嘗試了之后,發現自己的水平比較爛,做不到。
第四個原則是持續做到。
是不是能堅持,每天早上起來30分鐘在鏡子面前化妝。
你的弟弟學習練字,我估計在第一自利上就已經沒了,他可能都不會認為練字是好處大于壞處的。
所以勸是沒啥用的。
03
第三點,你弟弟沒有目標的話,前面也說了,他就算不玩手機,也會干別的事情。
總而言之和積極向上的事情肯定是沒啥關系的,你肯定也不會滿意。
這里的重點是,你不滿意這樣的狀態,不是你弟弟不滿意。
他不玩手機,是滿足你的需求,而不是滿足了他的需求。
手機就像孩子手中的小熊。
我們觀察一下非常年幼的孩子,手里總是抱著小熊,甚至會和小熊說話。
如果你把小熊拿走,那么孩子可能會大聲哭泣。
通常我們都看做這是很正常的一種行為,小熊是孩子在幻想和現實中的過渡。
對于孩子來說,小熊是想象中的朋友,這是一個很好的社交過渡。
現實中的朋友可能會拒絕孩子,但是小熊是孩子想象出來的朋友,通過這種大人看起來不切實際的【游戲】,小熊作為一種安全的社交載體,可以很好的滿足孩子的社交需求。
然后隨著年齡的長大,游戲也開始復雜起來。在戰爭游戲中,滿足對抗、競爭的愿望;在角色扮演的游戲中,滿足對職業、關系的愿望;婚戀、虛擬人物游戲,也可能隱藏著對性和婚姻的幻想。
孩子在這些游戲中,鍛煉自己的各種能力,發展自己的人格,甚至很多成年人也通過游戲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但是,假如現實和虛擬世界的差距太大,孩子就會重新躲到游戲中。
初中的男生沉迷游戲,就像害怕去幼兒園的孩子
——緊緊地抓住自己的小熊,以獲得安全感。
所以,我們厭學癥管心營會說,沉迷游戲并不是問題,而是一個解決方案。
很多孩子失去游戲或者游戲都不起作用之后,往往會出現更加嚴重的心理問題,什么失眠、進食障礙、自殘行為、強迫行為等等,那個不比沉迷游戲可怕?
游戲的滿足了孩子的某種需求,同時也反應了孩子內心世界,家長在面對孩子沉迷游戲的時候,應該找找到底是什么需求被忽視了?
如何在現實中幫助孩子滿足這樣的需求,才能讓孩子從網絡中回到現實。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