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zhèn)€手機,竟玩出了腦梗!
最近,浙江就有這樣一個年輕小伙子,在假期瘋狂玩手機,連續(xù)幾小時一動不動,結果出現(xiàn)了手抖、頭暈、身體不聽使喚等癥狀,去醫(yī)院后確診為右側小腦急性梗死。
對此,醫(yī)生表示這很可能與他原本有頸椎病,并且玩手機時間過長有關。
無獨有偶。此前,媒體還報道過一個9歲的男孩,因為玩手機不運動而患上靜脈血栓。
身為家長,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內心總是又驚又憂。目前,手機不離手的情況正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兒童沉迷于此,不可自拔。
事實上,手機玩得太多,對孩子的殺傷力實在是太大了。除了導致腦梗、血栓等疾病之外,還有一系列我們意想不到的危害,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沉迷手機的孩子有多可怕?
此前,國內某求助訪談類節(jié)目中曾經(jīng)來過一位心力交瘁的媽媽。她來自四川,因為自己15歲的兒子沉迷手機,屢次勸阻無效之下,不得已上了電視。
據(jù)這位媽媽透露,她兒子為了玩手機,甚至對著自己又打又罵。她提到了一個細節(jié)——
有一次,因為阻止了兒子玩手機,這個少年竟抄起粗粗的木棍朝她手臂上狠狠打去。木棍斷了,于是狂暴的男孩又抄起第二根繼續(xù)打……
這個場景,讓人不寒而栗。無法想象,因為一個手機,這個孩子居然對自己的親生母親下得了如此狠手!
類似的新聞其實屢見不鮮。比如,廣州曾有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公共場合情緒激動地向著媽媽飛踹,原因僅僅是媽媽不讓他玩手機。
可以說,手機已儼然已成為很多青少年的精神鴉片,一旦脫離就魂不守舍、焦慮暴躁。由此,孩子不僅精神狀態(tài)大打折扣,學習成績也將直線下降。
很多研究均表明:“手機等電子設備的使用,會破壞學習氛圍,讓孩子注意力分散,最終影響學業(yè)?!?/strong>
戒不掉的手機,宛如一個潛伏的殺手,正在一點一點毀掉孩子的未來。
而其實,孩子玩手機停不下來,本質上就是一種行為上癮,并且更有廣泛性和隱蔽性,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危害更大。
《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這本書中指出:行為上癮和正常的吃、喝、注射或攝入特定物質無關,而是指“個體無法抵擋的一種短期內可解決深刻心理需求,長期而言卻會造成嚴重傷害的行為”。
它將導致的一系列后果包括了:
?改變大腦正常結構,使其萎縮、功能退化,基因表達異常;
?反應遲鈍、情緒麻木,更易失眠;
?罹患焦慮癥、抑郁癥、狂躁癥等心理疾病的概率激增;自殺自殘情況增多;
?語言、運動、社交等能力發(fā)展延遲……
也就是說,孩子沉迷手機其實正是一種病,得治!
戒不掉的手機,
家長越阻止,孩子越沉迷
為了能讓孩子放下手機,家長們可謂操碎了心。
可往往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嘴皮子都磨破了,孩子大概率依然無動于衷。
這種情況下,很多父母不得不采取強制而激烈的手段。但,這樣就管用了嗎?
前段時間,杭州一個17歲的男孩在留下紙條后離家出走,急壞了他的家人。而導火索正是因為他的父親批評他一直玩手機,生氣罵他不上進沒出息。
在手機問題上,我們的態(tài)度越強硬,孩子就越堅持。真的好無奈!
為此,有家長開始尋求外界的幫助,想到了把孩子送到戒網(wǎng)癮機構接受治療。
然而,和親子關系的崩塌相比,這么做的結果可能更加糟糕,甚至將會導致悲劇一場。
近年來,全國不少戒網(wǎng)癮機構均被爆出虐待學員的情況。比如2019年,一名18歲的高中生在被送入合肥一所戒網(wǎng)癮學校后僅僅兩天,就不幸死亡。
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他生前曾遭到學校教官“關禁閉”,期間被銬住雙手,不讓休息、限制進食和飲水,還被毆打。
誰能想到,本以為是能讓孩子斬斷網(wǎng)癮、嶄新蛻變的希望之地,實際上卻是充斥著暴力和絕望的地獄?
眼看著手機就像一張密不透風的大網(wǎng),把我們的孩子牢牢困在其中,越陷越深。
網(wǎng)外,心急如焚的父母們束手無策,焦慮而迷茫。
當孩子沉迷手機時,
這才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那么,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開始沉迷手機時,家長到底該怎么做呢?
有個詞叫做“堵不如疏”,養(yǎng)育方面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孩子玩手機也不例外。
正如心理學上的“南風效應”。與“打罵”、“恐嚇”、“嚴禁”等冷酷嚴苛的教育方法相比,充滿愛和溫暖的正向引導,往往更加有效。
具體來說,面對那個手機上癮、玩物喪志的孩子,下面幾條建議家長不妨可以參考:
1. 以尊重為前提,試著去理解和接納孩子的喜好
兒童文學家蕭萍曾分享過自己真實的經(jīng)歷:
此前,因為自己去美國做訪問學者,剛上初中的兒子也跟著去美國做了一年的插班生。
面對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加上文化差異被孤立,兒子一度迷上了網(wǎng)游,試圖在游戲中尋找“解脫”,緩解焦慮。
發(fā)現(xiàn)之后,蕭萍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非但沒有阻攔,還陪兒子一起打游戲。
那段時間,她成為了兒子玩游戲的最佳拍檔,幫忙設定鬧鐘,準時收集游戲金幣,一起研究攻略……母子倆配合默契,樂在其中。
她說:“當一個孩子陷入游戲,與其劍拔弩張地對峙、監(jiān)視,家長不如放下權威做他的‘玩伴’。這樣孩子才愿意和你敞開心扉,你才有可能了解他玩游戲背后的真實原因,也更能培養(yǎng)一個孩子的自尊和自律?!?/span>
果然,兒子在適應了新環(huán)境后,很快就被精彩的校園生活所吸引,再也沒有沉迷過網(wǎng)游。后來,他還成功被劍橋大學錄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學霸。
蕭萍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為人父母,唯有蹲下來,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才能更好地看清孩子沉迷手機的根本原因;
也唯有首先去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愛好,才有機會真正走進他們心里,從而給予孩子積極有效的引導。
2. 為孩子分析利弊,同時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
乒乓球女皇鄧亞萍在某次采訪時透露過,她的兒子林瀚銘有段時間熱衷網(wǎng)游,為了玩手機沒少和她討價還價,還提出想走電競職業(yè)路線。
為此,鄧亞萍也無比擔憂??伤酉聛淼淖龇▍s出人意料。
她沒有一味批評兒子、制止他玩游戲。相反的,她在客觀評估過兒子打游戲的水平后,主動帶兒子去考察了國內的兩家頂級電競俱樂部訓練營,并仔細了解了專業(yè)電競運動員的訓練方式和作息。
之后,她真誠地告訴兒子:“電競運動員一天要高強度訓練12小時,并且職業(yè)生涯僅在18-23歲左右。如果能夠堅持,就答應送你去進行培訓。但必須記住,任何一件事,玩是玩,職業(yè)是沒有退路的。”
結合媽媽的分析,加上一番真實體驗之后,林瀚銘主動放棄了當電競運動員的想法,癡迷手機游戲的念頭也慢慢淡了。
鄧亞萍的這番“神操作勸退”,瞬間沖上熱搜,受到很多網(wǎng)友的好評。
如實分析利弊,同時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敢于放手的背后,傳遞的是信任和期待。
這,正是“教練型家長”的養(yǎng)育智慧。
3. 父母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不可否認,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和各類游戲太有吸引力,連很多大人都欲罷不能,更何況是自制力較差的青少年兒童呢?
這時候,家長榜樣的力量不可小覷。
去年,安徽有一位爸爸,在40歲的年齡再戰(zhàn)高考,只為給自己叛逆的兒子樹立一個榜樣。
原來,這位爸爸13歲的兒子癡迷玩手機,不好好學習。他教育時卻被孩子質疑沒資格,還被反問:“你不也沒考上大學?”
為此,他下定決心,要以實際行動言傳身教。
政協(xié)委員趙金云曾說:“整天刷手機的家長,培養(yǎng)不出愛讀書的娃?!?/strong>
只有當父母主動放下手機,才會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獲得正面的影響。
畢竟,教育的真諦,就是用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一個不放棄進步的家長,才能帶動孩子一起不斷成長。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