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放假回來,你要睡覺了,他的屋里卻亮起了燈,你睡醒了,他卻鉆到被窩里開始睡覺,每天都這樣,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
兒子成績不錯,今年上大三,考上了一所西安的211大學,從小學5年級開始接觸手機游戲,到了初三,就更癡迷了。那時候學習緊張,平時在學校玩不著,周六放假,回到家里便一頭扎到電腦旁,一玩就是大半宿,從此養成了晚上玩游戲,白天睡大覺的惡習。在學校上學也是如此,每天都玩到下半夜1、2點,早晨還要起來去上課,真不知道他是怎么熬過來的。玩游戲已經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的事情,惡性循環,消耗著自己的身體,不能自拔。
和朋友們說起對兒子的擔憂與無奈,沒想到他們也有同樣的煩惱,現在這樣的孩子太多了,儼然已經成了社會問題。他們每天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打破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晚上玩起游戲斗志昂揚、精神亢奮,白天上課無精打采,精神萎靡,不思進取,沒有追求,沒有目標,渾渾噩噩,整天沉迷在網絡游戲里,讓多少父母為他們夜不能寐,寢食難安,我對此深有體會。
我想不明白,為什么游戲會有這么大的魔力能讓一個孩子癡迷到這種程度。前些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身患重病的父親求助心理醫生,幫他15歲的兒子戒掉網癮,兒子現在不愿上學,天天在家玩游戲,還向父親要2000塊錢充值,不給就說要殺了父親,可想而知這個父親該有多么絕望。事實上這樣的悲劇早已時有發生,法制頻道曾報道過,一位農村少年因玩游戲充值向母親要錢,遭拒后竟舉起斧頭向母親頭上砍去,砍死母親后翻走了家里僅有的幾千塊錢,直到被抓。當記者采訪他,問他夢沒夢見媽媽,他回答夢見了,記者又問夢見媽媽在干什么?他回答夢見媽媽在搶救,可見孩子潛意識里多么希望媽媽能活過來,希望媽媽沒有死。據說這個孩子非常老實甚至有些木訥,和媽媽感情很好,平時總粘著媽媽,就是下地干活也都和媽媽在一起,可就是這樣一個孩子為了玩游戲充值要錢不給,竟然把疼他愛他寵他的媽媽給殺了,多么令人唏噓和痛心啊!而且這不是個例,據報道,春節前也是一個15、6歲少年,因不上學玩游戲手機被父親沒收,用刀把父親給捅死了。前些年,另一個孩子因常年在網吧上網玩游戲而輟學,父親找到網吧,沖突中用刀將父親捅死,父親就倒在網吧過道的血泊中,不知看到這樣的場景,這個孩子是否會有一絲悔意呢?
越來越多的人間悲劇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他們承載著父母的希望,家庭的未來和社會的責任,可這一切對他們來說都不重要,他們的世界里只有游戲并為此癡迷、為此瘋狂,父母親情成了阻礙他們玩樂的障礙,只有除掉障礙才能在瘋狂的世界里盡情揮霍自己,這一幕血淋淋的現實就擺在我們面前,面對這樣一群孩子,面對無數個被這樣的孩子因游戲而毀掉的家庭,誰能不痛心疾首呢?
那個求助心理醫生的父親在溝通中也意識到了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簡單粗暴。不能否認,一些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面對孩子沉溺于網絡游戲無法自拔,他們既無助也無力,一著急就打罵孩子,孩子們是越管越和你對著干,根本管不了 ,情緒一失控,慘劇就釀成了。
想當年為了孩子高考,擔心兒子玩游戲耽誤學習,也曾使用過極端的方式:摔手機、掐斷網線、迫使孩子住校接觸不到電腦,也曾苦口婆心的勸說,所有一切都不好使,最后只能自己妥協,順其自然。直到今天孩子上大三了,仍為他這樣癡迷游戲而煩惱和無助,不知道怎樣才能讓他走出這個游戲世界,去體驗更美好的人生。
《人生海海》的作者麥家也曾有過同樣的經歷,兒子上初二就開始自閉,把自己關在屋里,不去上學,天天打游戲,三年的時間,誰也不能走進他的房間,否則就離家出走,沒有辦法只能默默陪伴,用麥家的話講,就像陪伴一只老虎,你得小心翼翼。最終麥恩看到周圍的人都在準備高考,這才醒悟,經過努力考上了國外的藝術大學。麥恩之所以能走出來是因為意識到自己因為玩游戲已和別人的距離越來越大,他想改變自己。
不是每個家庭都如此幸運,太多的孩子依然迷失在游戲的世界里,他們沒有像麥恩那樣找到比玩游戲更想要去做的事情,在我們為此而備受煎熬和痛苦的時候,借鑒一下麥家的做法,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少一些嘮叨和打罵,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多和孩子溝通,幫助他們找的自己的人生目標,即使你現在說服不了孩子,那也不要放棄,默默守護在他們身邊,堅持到最后,也許會有一線希望等到孩子從迷失的世界里走出來。
每一個網癮少年的背后都有一個心碎的家庭,愿我們的社會能更多的關愛這些孩子,關愛他們的家庭,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的世界不光有游戲,還有更美好的未來,幫助他們走出迷茫、走出困境。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