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寒假學習、家庭教育、學習方法
寒假到了,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家孩子總是磨磨蹭蹭、三心二意,專注力很差,容易被別的東西吸引,而忘記原本正在做的事情,讓家長十分頭疼。那么,為什么孩子靜不下心來學習?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發現: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學習也很容易專注靜下心來,比如畫畫寫字做算術題,有的孩子要磨磨蹭蹭花四十分鐘也許還滿篇紅叉,但是也有些孩子小朋友卻事半功倍完成得又快又好,最關鍵的是這些小朋友都有一個共性:他們都有很高的自主學習性,愿意并且主動地學習。
紅家長認為,磨刀不誤砍柴功,做好準備再學習,效率會更高。孩子學習靜不下心來的原因很大程度與家庭有關,沒有一個好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氛圍,孩子怎么能專注于學習呢?沒有人天生愛學習,這是常識。燃起孩子內心的那團火,才是教育的根本,才能讓孩子像愛玩那樣熱愛學習。
感官體驗與知識結合,引導孩子探索
心理學家潘菽認為:“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 好奇心才是激發孩子去探索世界的永恒的動力,世界對于孩子永遠是新鮮的,未知的,充滿可能性的。所以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可以多用疑問句來引導孩子的好奇心。
比如在孩子吃飯被辣椒辣的大叫大哭的時候,家長可以轉移他的注意力和對辣椒的恐懼,詢問他:“寶貝,你知道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是什么嗎?媽媽猜你肯定沒有吃過!”孩子一定不知道,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告訴他,是墨西哥的鬼椒,這樣辣椒給他帶來的劇烈的味覺上的刺激會讓他深深地記住這個小知識,你還可以給他喝完牛奶之后告訴他,牛奶是可以解辣的。
把感官上的體驗和知識結合起來,引導孩子去探索,是非常經典有效的教育模式,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中,海倫凱勒的老師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去教會海倫認識第一個單詞”water“的。
積極自我評價的來源是父母的肯定
和上一個方式相對應的問題:孩子在自我探索的時候由于經驗不足,會有很多的問號,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十萬個為什么》更新了一版又一版,依舊在童書暢銷榜上經久不衰的原因。比如孩子在問你:“媽媽,為什么我流血了很痛,但是很快就不流了呢?”
很多父母或者是老一輩都會選擇“愚民政策”告訴小孩:因為你是仙女呀,或者是因為媽媽有魔法,給你施了魔法,所以你才不流血諸如此類的答案,但是小孩是對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深信不疑的,所以不要害怕知識的深淺程度孩子能否理解能否接受,你可以告訴他,不流血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里有一個很神奇的小幫手,叫血小板,它可以幫助我們愈合傷口。這樣孩子就記住了這個名詞。
但是家長要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語言去告訴他,讓他知道知識并不枯燥,科學很有趣,而他每一次的疑問在你這里都能得到你耐心的解答,他也不會感到失望。
給予孩子足夠的肯定
每個人的信心,都來自于自己的“過往”,如果孩子在這個領域一直受挫,比如做數學做一個錯一個,畫畫一直是最差勁的那個,他又怎么可能對這件事一直有源源不斷的熱情? 最后的結果一定是他破罐子破摔,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也不想再去努力了,而最可怕的是父母往往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在孩子做的不好犯錯的時候他們往往還會火上澆油地罵幾句,就讓孩子更加受挫了,才會有“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現象。如果一到學習上平時溫柔體貼的媽媽突然變得兇神惡煞,那孩子怎么可能會熱愛學習呢?
所以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雪上加霜地再去厲聲批評,不要說傷害孩子積極性的話,而是應該用鼓勵的方式肯定他們的努力,可以對粗心的地方進行適當的批評,但是千萬要把握好度,犯一次錯誤就批評一次,千萬不要連坐法似的把他以前的錯誤全都翻出來拖家帶口似的再復述一遍,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逆反的心理也會隨之降低。
當然,也不要在孩子已經進步了的情況下對他們說媽媽希望你下次能考100分,而是首先就要肯定他已經取得進步的這個努力的過程。
設置獎勵機制
在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時候,家長不要在最初就給孩子設立一個難以完成的大目標,而是根據孩子的能力為他們設置“夠得著”的目標,而當孩子完成目標之后可以給他適度的獎勵,但最好不是物質上的獎勵,因為這樣會給孩子形成一種思維慣性:當我做的好的時候就一定會有獎勵,當偶爾有一次你沒有給他們甜頭嘗到,他們反而會責怪你,并且覺得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想再努力了。
這種獎勵可以是一次你帶他出去玩的機會,可以是一起動手制作某樣小玩意的過程,可以是今天會給他講一則特別有意思的故事,還可以是你陪他一起看一部科教類的動畫電影……諸如此類的獎勵還可以更進一步地培養他在各個領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磨刀不誤砍柴功,做好準備再讓孩子學習,效率會更高。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多換視角站在孩子的立場替他考慮,多用孩子的思維看世界,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