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內容:女孩因為不認真讀書,被爸爸帶去挖藕尖。女孩站在田里,哭著喊爸爸,不停地告訴爸爸,自己挪不動了。
而爸爸沒有絲毫動搖,問女孩讀書苦不苦?女孩連連點頭。爸爸道出了感慨頗深的話:你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我想這位爸爸一定是吃了不讀書的虧,才更加希望孩子能珍惜讀書的機會,好好讀書,做個有用的人。
而評論區里各抒己見。有的贊同,認為只有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苦,孩子才會懂得讀書是多么幸福的事;有的反對,認為讓孩子吃苦的方式有很多種,這種方式會讓女孩沒安全感……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吃苦?
我們的孩子生在一個美好的時代,幾乎沒吃過苦。論條件,家家戶戶過著小康的生活,父母都覺得不需要孩子去吃苦;論孩子,兄弟姐妹少,甚至獨生子女也有,更不舍得讓孩子吃苦頭。越是如此,孩子們越嬌慣,問題反而越多。
比如:抗挫折能力弱。在家里,孩子們別說吃干活的苦,就是精神上也沒有受苦過。父母過于寵溺,就連孩子犯錯也小心翼翼地護著……
孩子畢竟要長大,要走出溫室,適當吃苦是必須的。只有在每個階段,都適當地經歷一些挫折和困難,孩子才不至于那么脆弱,才有能耐去接受和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知道苦處只是人生的常態罷了。
該怎么讓孩子吃苦?
女孩吃苦的方式對不對
有網友提到,女孩撕心裂肺地哭,是恐懼,是害怕。因為沒有體驗過腳陷入淤泥的感受,孩子擔心自己,所以向爸爸求救。而爸爸的初心,只是想教育孩子讀書比干活輕松,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恐怕會給孩子的心里留下陰影。
從孩子的安全感角度出發,爸爸的這種行為可能欠缺考慮。
當然,如果孩子的性格偏外向、調皮,這種體驗方式可以嘗試。評論區有位家長匯報,孩子初一時班級38名,假期去工廠打工后,初二就提到15名,初三前5了。這大概就是孩子吃苦的蛻變。
想要讓孩子吃苦,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讓孩子融入生活,參與做家務
我們的孩子多數是小皇帝小公主。會做家務的孩子太少。吃苦,可以從做家務開始。畢竟,對從未做過的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挑戰。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這個階段的他們,是為夢想、目標、擔當而努力讀書的。讓孩子參與到家務中,感受自己在小家庭的責任。只有承擔責任,孩子才能明白讀書的意義。
不要寵溺孩子,該批評時要批評
孩子們沒有嘗試過身體勞累的苦,連精神上的苦也鮮少體會。所以,家長們不要過分嬌慣。孩子犯錯了,該批評要批評。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坦然接受來自學校、社會的批評。
體驗生活,最好和孩子商量好
適度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苦,是應該的。但不要過于粗暴,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就像前面的女孩一樣,爸爸可以借著自己要去挖藕尖,帶女孩一起去體驗。而不是在自己發怒時,把女孩帶出去,讓她感到滿滿的恐懼感。
以什么樣的方式體驗,比去體驗什么更重要。
寫在后面:
不吃讀書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這是多少父母說給孩子聽的話。只是又有多少孩子懂得其中的含義。
想要孩子好好讀書,也要看孩子處在什么樣的年齡階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可以和他探討夢想,由夢想引入。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4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