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可以用1年的時間彌補任何的遺憾,只要你下定了決心”,你敢想象嗎?這句話竟然出自一個90后的網癮少年。
當年他高二升入高三時成績只有459分,卻在高三畢業時收到了來自北大的錄取通知書,他真的僅靠1年的時間挺進了北大。
北大畢業后,他更是以歷史系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讀研,僅僅2年后,他回國創業,躋身福布斯榜單,還花2800萬買下貝索斯太空船。
是誰的人生能夠如此魔幻又反轉?
孫宇晨
他叫孫宇晨,1990年7月出生于青海省西寧市的一個小鎮上。
小時候的孫宇晨其實有一個并不快樂的童年。父母經常在他面前指責對方的不是,父親不停毆打母親,離婚后,母親遠嫁意大利,父親仕途受阻,導致小學三年級以后,他就沒有體驗過家的滋味了,他去哪里,家就在哪里,“一個人就是一個家”。
也許是父母和家庭的不和睦,孫宇晨養成了對事“三分鐘”的熱情。
上世紀90年代演講熱開始流行,剛上小學一年級的他就被母親帶到各種演講班學習;圍棋熱興起,剛上小學三年級的他就只身一人來到武漢學習圍棋;中學時,“.com時代”來臨,他又開始投身于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但所有這些事情,他都只投入了一時的興趣,三分鐘后他就失去了信心。
為此,父母也曾對他失望之極,甚至他們不知道該怎么來拯救這個少年。然后令父母更加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高中時,孫宇晨被父母轉到了廣州惠州一中。在這個充滿燈紅酒綠的城市里,孫宇晨也沒有逃脫“網癮”的魔爪。
高一時,孫宇晨被轉入理科班,面對滿是各種符號的書本,他選擇了妥協。上課時,他用小說來代替老師的知識授予,考試時,他也用小說代替試卷上的一道道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寧愿選擇小說,而不是選擇做題”。
高二時,孫宇晨更加放肆了。每天的課也不去上,老師問起原因,他總是能找各種理由搪塞。他每天的事情就是泡在網吧里,享受著網絡帶給自己的快樂。
為此,高二結束時,他的成績只有459分,甚至物理成績只有十幾分,勉強在一個三本的分數線徘徊。老師對他失望之極,同學對他另眼相待,父母更是懶得與其交流。
中學時期的孫宇晨
也許是因為看不慣別人的另眼相待,又或許是心里上的不服輸。這個“網癮”少年做出了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定:他把自己從理科班轉到了文科班。
在文科班的學習,雖然沒有了滿是符號的課本,卻還是有滿是文字的課本。幸運的是,因為從小就喜歡看小說,課本上的文字自然也就沒有那么討厭了。
但因為高一高二所欠知識太多,這個只有十幾歲的少年,再次陷入了絕境。他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想辦法給自己找一條出路,一條可以不參加高考的出路。
因為在他看來,參加高考,自己不僅不可能,而且是對應試教育的妥協,與自己而言是一種恥辱。
于是,憑著自己對文學的一點理解,這個十來歲的少年自告奮勇的參加了第八屆新概念大賽。然而,命運卻跟他再次開起玩笑,他的作品落選了,這也就意味著他那條不走高考的出路完全被堵死,原先的自欺欺人完全被破滅。
為此,在應試教育和文學理想中,這個男孩開始現實起來,他開始意識到或許自己本就不屬于文學的追求者。
他縱身一躍,跳入了應試教育的河流中。
他說:盡管它也許將我這塊石頭的棱角沖刷干凈,我開始現實起來,我認識到理想主義,起碼在高中根本不會給我出路。我打算試試這條路,這條高考的路。
也許是經歷過失敗,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網癮少年,在此刻卻選擇了妥協。他不再憧憬文學理想,積極投身于應試教育。
他認真分析自己的當前成績:語文91分。數學79分,英語65分政治106分,綜合118分。而想要考上北大,高考分數最起碼在630分以上。
可能是真的被現實逼迫,孫宇晨下定決心,開始實施自己的自救計劃。
第一是丟掉了與應試教育無關的所有書籍;第二是不進圖書館,不缺一堂課;第三是收起對老師的愛憎,獲得更多的知識機會;第四是保證晚自習時間,每天3個小時的應試訓練;第五是制定好每天的規劃,及時完成。
也許是因為孫宇晨的努力感動了上天,高三的時候,他再次獲得了參加新概念大賽的資格。但此時,高考時間越來越近,老師和父母都勸他不要再去。
但孫宇晨明白,其實老師和父母不是不想讓他去,而是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會獲得獎章,他們覺得去參加比賽就是浪費時間。
可這個少年已不再是當初那個不服管教的少年,他懂得了為自己拼搏,為自己努力。不顧父母與老師的反對,他毅然選擇了去參賽,很榮幸的是他獲得了一等獎。
高考后的孫宇晨
而這次的獲獎的機會讓他獲得了北大的自主招生資格,可以下降20-30分破格錄取,這也就意味著他離北大的目標有了更多的優勢。
回來后的孫宇晨沒有沉寂于榮耀中,而是一如既往堅持自己“五部走”的自救計劃,爭分奪秒,廢寢忘食、挑燈夜戰,經過不到1年的努力,最終以總分650分的成績成功進入北大。
在北大學習期間,他獲得2008年北京大學第九屆演講十佳稱號;
2009年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專業交換,同年代表北京大學參加在荷蘭舉行的哈佛大學世界模擬聯合國大會;
2010年在南方周末總部實習,同年仿照先賢胡適創辦《每周評論》,評論校內時政,火爆北大校園。
2011年,他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年級第一的成績畢業,并獲得五所美國頂尖名校的錄取通知:美國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達特茅斯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最終他選擇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研究生。
賓夕法尼亞大學
2013年,這個正在國外讀研的少年,通過自己的努力,僅用2年就獲得了提前畢業的機會。同年,孫宇晨回國創業。
也許是國外學習的經歷,讓這個年輕人見識了很多。
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到處投簡歷,以獲得一個高薪水的工作。他緊盯著當時國外新興的區塊鏈技術,立志要在國內推動這項技術的發展。
為此,他帶領公司職工,堅持每天早上六點就上班,努力攻攻堅,突破技術,用他自己的話說:現在的努力遠超了當年的高考備戰。
很幸運的是,這一切的努力最終換來了成功,他創業成功了。
工作中的孫宇晨
2019年他斥資457萬美元,拍下了股神巴菲特的天價午餐,卻沒能準時赴約,股神更是笑話他做的東西不值得一提,簡直一文不值。
可今天,孫宇晨不僅把區塊鏈技術做好了,而且還把自己的事業做強做大。他創立的銳波公司打造的波場,如今是全球三大區塊公鏈中唯一的華人鏈服務,服務用戶超6700萬。
去年9月,他加入原宇宙,拍下了畢加索、安迪·沃霍爾等大師的經典油畫。而為了能讓更多的普通人欣賞到難得一見的大師藝術品,他又無償把這些油畫捐贈給公益機構。
手持大師油畫的孫宇晨
為了支持數字收藏品NFT的發展,他更是花巨資1050萬美元買下人類史上最貴的微信頭像。
最貴微信頭像
為了人類未來,他花費2800萬買下貝索斯太空船票,想要一飛沖天,去探索星辰大海。
貝索斯太空船票
有人說他是錢多人傻,有人說是貧窮限制了你我的想象?
也許孫宇晨的這些商業操作的真實意圖,我們或許看不明白,但從他成功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出特別重要的兩點:一是踏實、聚焦、專注,把一件事情做好;二是順應趨勢,看準時機就迎難而上。
雖然一路上避免不了爭議和質疑,但這種舍命拼搏卻又不服輸的倔強和敏銳,以及獨特的商業眼光,卻是值得現在很多90后、00后學習和借鑒。
我是身邊故事館,一個專注于人物事跡編寫的作者。如果你有好的人物勵志故事,我愿意與你一起分享。感謝你的關注,你們的肯定是我創作道路上的不竭動力!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39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