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長跑,小升初、中考、高考、考研都不是終點,學習是終身的,學習的意義在于對自我的改造,那些身處其中時“天大的事”,回看也不過是人生長河中的微波。
當前社會競爭的加劇,大學資源的不均衡,信息化的發達,都促使焦慮感在家長間快速傳播。升學壓力像巨大的五指山,不僅壓向學生,把家長也籠罩其下。
身邊經常有家長因為孩子的一次小考分數的下降而著急上火,或因期中期末的排名下降“大動干戈”,卻忽視了平時考試的目的和意義。考試一方面是考察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情況,用于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另一方面是則是查漏補缺,幫助發現學習漏洞。考試成績理想固然最好,但分數下降也不用過度焦慮,錯誤的地方及時總結錯因并有針對性的多加練習,可以幫學生更牢固的掌握基礎,有助于后續成績的提升。
也有很多家長因為焦慮而過度的干預孩子學習。各科的補習班排滿時間表,孩子的家庭作業全程參與,不僅自己身心俱疲,孩子也沒有自己消化和吸收的時間,逐漸在輪番的“填鴨投喂”下失去自我思考和學習的能力,學習的外部約束力大于內部驅動力。然而學習的意義并不只在于知識點,有些知識點也許在我們考完試后一輩子也用不到,會被遺忘,但是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培養的思維、思考和學習能力才是陪伴我們一生的寶藏。思考和學習能力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自己總結和摸索的,需要自己學習和研究的時間,學習是用大腦來思考,而不是只用耳朵聽別人說、用眼睛看別人做。
等孩子升入初中高中以后,很多家長強制取消了孩子們的興趣班,堅持了多年的舞蹈、樂器、繪畫、體育項目等都要給考試科目讓路。尤其是文化課成績優秀的特長生,家長總是更趨向于讓孩子參加統一高考而非藝考。諸多在這些方面很有潛力的人才都只能被拘在高考科目的框架里,才能得不到更好的發揮,也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現在我國大力支持職業教育發展,正是為了培養多樣化人才,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會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性,那些不在考試范圍內的特長,很可能將來會成為孩子們就職的專業技能。希望家長們能夠扭轉學習考試內容外的東西就是“不務正業”的想法,發現、肯定、發展孩子的專長,尊重孩子的個性化發現。
為孩子學習而焦慮的家長都是很負責任的,“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家長們希望孩子能通過學習獲得更好的學歷和工作,不惜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但是“過猶不及”,你的情緒會影響孩子,過于焦慮的氛圍也不利于孩子的學習,尤其是考場發揮。
所以請你放寬心,孩子的人生那么長,不是幾場考試就定了勝負,把眼光放長,一個身心健康、有學習能力和專長的孩子,足矣立足。
感謝閱讀,誠請點贊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0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