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的問題,盡管細節不相同,但本質都一樣:“老師,孩子高二就在家里哪都不去,沒上學,關著門在房間,從早到晚就是手機和電腦。晚上睡得很晚,早上不起。并且晚上睡覺一直開著燈,愛做夢,枕頭下面還放著刀子。我該怎么辦?”
當大家來問問題的時候,目的是試圖解決一個緊迫的問題,需要一個方法,需要一個辦法,只要一個回合,然后就回到正規當中了。
但這真的不是有任何一個具體的辦法能解決的。
現在我們來拆解一下,為什么說它不是一個辦法能解決的。
這個很現實的結果,首先讓我們反思的是:孩子怎么就能做到在家里可以隨意看手機和電腦的?
我聽過太多這樣的回答:
1、相比他鬧抑郁、焦慮,他能緩解情緒,平靜下來更好;
2、我們也沒有辦法,要不他要死要活的,還摔東西,還打人。
有一位來訪者,在家里給父親要手機(手機沒收),把廚房的推拉門給砸了。兩父子地打到我樓下,讓我幫忙;我還有一位來訪者,孩子晚上要玩手機,媽媽不給,他直接卡著媽媽的脖子,差點把媽媽悶死。
3、我們覺得,不能“忤逆”他,因為他會發瘋(自殘、離我們更遠)。
總之,我們會看到一個無動于衷的孩子,對著電子產品,后面是一個(對)心急如焚的、討好成如履薄冰的父(母)。
我看見大家的普遍做法是:要么當孩子的敵人,要么是聽孩子的。
當孩子的敵人,孩子出現那些不良行為時,自己強硬制止——如果只止于此,兩方敵對,問題越發矛盾化。但強硬的制止,又是必要的,關鍵做完這一步還要有下一步的引導。
引導才是最重要的:
我為什么要制止你?我也完全可以不管你。
你這樣下去,我們要是不在了,你怎么辦?
你要去討飯嗎?這的確是一條最不需要努力的路,但你知道討飯的辛苦嗎?要不先嘗試一下?
引導的目的在于,激蕩孩子那顆無現實的頭腦和麻木的心。引導他們去看見好的人生習慣帶來的好的收獲,引導他們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樣的人生。
但很多家長不敢讓孩子有情緒,因為有情緒了自己不會處理(的確是,一般家長要么失控揍他,要么就貶低他的人格),當孩子被情緒填滿了,自己馬上會退讓。但不讓孩子有情緒,就像是給孩子吃精神類藥物,麻痹孩子的神經,讓他們想當然的以為這個世界是自己發脾氣就能征服的。
聽孩子的,是大人做地最沒有智慧的事。
孩子并不能真正為自己做明智的選擇,以及為自己考慮長遠的。
人腦的前額葉是負責長遠計劃打算的,它是在25歲之后才能發育完全的。25歲之前我們在干嘛?在長身體啊。
我們是要尊重孩子,但一定還是得以大人為準。父母一定要清晰自己的位置。
這就需要大人明白自己的作用:給孩子指明方向,讓孩子知道規矩。
認真、嚴肅、有力量的告訴他為什么要管他,同時也知道我們針對的是他的行為,不是他這個人,我們不放棄他,不是不愛他,但我們一定得有自己的脾氣、底限。
這就來到這個問題的終極源頭了:最終我們會發現,成人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情緒,無法處理情緒,無法在情緒里保持中正、清明,穩定與力量。
當我們在孩子有情緒時,我們能有穩定的狀態,有力量有智慧與孩子對話,孩子會自動改變的。所以,正確處理這樣問題的方式,不是只是孩子來做咨詢,更重要的是父母來做咨詢。
還有重要的一點:大家太舍不得孩子了。
現在我的想法是,相比只讓孩子愛讀書,真不如把他們趕出去,插十天半個月的禾苗,去沙漠里徒半個月的步。在這個過程里,他讀書需要的專注力、意志力都會有了;他會知道原來生活的真相是投入努力,他也會體會到,原來電子設備是讓人上癮的,是會把人的神、魂吸走的,這一定會讓他們無法靠自己的意志來與之抗衡。
很多家長在這樣的大是大非面前,卻又開始計較那些小事:孩子吃不好,穿不暖,孩子不記得喝水,孩子睡覺比較輕……有時候,你都搞不懂他們到底是想讓孩子變得強大,還是變得弱小。
他們也沒有思考,自己溺愛、無節制的慣孩子,到社會上后,別人是不會慣孩子的,別人很難會給愛,只會給要求。
會愛,是父母要學會的,因為只有真正愛孩子的人,才會給孩子既有愛又有規則的陪伴與成長。
當我們遇見了問題,不再試圖趕緊處理掉這個問題,把這個事當成一個契機,在這個契機下,“被迫”成長,讓思維變得更長,讓力量生長,讓自己穩定,才能不被孩子牽著走。越是立體的去處理,拿到了通關人生關卡的底層邏輯,而不是短平快的“功利”處理,這個事情才能無后患,才能讓孩子安穩的度過一個又一個人生轉折節點。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