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漢書后漢書(班固的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凡120卷,包括13記,10表,18志,79列傳,記載了西漢時期自漢高祖劉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凡230年的史事,是研究該時期歷史的重要參考書。此點校本以清王先謙《漢書補注》本為底本。為了閱讀方便,只收顏師古的注,不收后人的補注,并參校了北宋景赪本、明毛晉汲古閣本、清乾隆武英殿本和同治金陵書局本。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主要記載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漢書》是繼《史記》之后問世的又一部史學巨著,與《史記》齊名,并稱“《史》《漢》”,又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在古代典籍中,《漢書》具有與經書同等的地位。
班固像
轉發評論:《漢書》之成,歷經數人,其中最主要的作者是班固(32-92)。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市東北)人,出身于世代顯貴之家,父班彪。班彪專心史學,認為《史記》記事止于太初年間,而之前眾人所作續篇“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其書”,遂采集前代遺事軼聞,作《后傳》數十篇,為《漢書》的編纂奠定了基礎?!逗髠鳌吩瓡沿?,其內容應多為《漢書》采納,只不過后人已經無法辨認出來,今《漢書》元帝紀、成帝紀、韋賢傳、翟方進傳、元后傳的“贊”是少數可以確認來自班彪《后傳》的史論文字。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秉承父志,在《后傳》的基礎上編撰《漢書》。不久,有人上書漢明帝,告發說班固私改國史,詔令右扶風抓捕班固入獄。弟班超擔心他被刑訊,不能申明情由,冤死獄中,遂趕赴洛陽上書,申訴班固著述《漢書》的真實用意,此時,《漢書》已經完成的篇卷亦被官府自家中取走并上呈朝廷。漢明帝了解情況后,欣賞班固才學,召他到校書部,任職蘭臺令史,后遷為郎,典校秘書。自任蘭臺令史始,班固參與《東觀漢記》的編纂,先是與人合撰《世祖本紀》,后又撰寫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列傳、載記二十八篇。永平年間,明帝令班固繼續《漢書》的撰寫。建初四年(79),漢章帝于洛陽北宮白虎觀召集諸儒講論五經異同,由章帝親自裁斷,命班固將討論結果纂輯成《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該書使封建綱常倫理系統化、絕對化,儒學與讖緯之學進一步結合起來,對《漢書》的思想影響很深。漢和帝永元四年,外戚竇憲敗亡,班固受牽連入獄,死于洛陽獄中。其時,《漢書》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漢和帝令班固之妹班昭就東觀藏書閣續寫。班昭續成八表,《天文志》則由馬續完成。《漢書》經班彪、班固、班昭、馬續四人之手,前后歷時三四十年,足見著書之不易。
《漢書》多用古字古訓,文字艱深難懂。歷代注釋者很多,較具代表性的注本有二,唐顏師古《漢書注》和清末王先謙《漢書補注》,是集大成之作。前者以中華書局點校本最為通行,后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所點校本最便于使用。古人的注釋對今天的讀者而言同樣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因此,今注今譯是不錯的選擇。張烈主編《漢書注譯》(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年)、吳榮曾主編《新譯漢書》(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都是注解準確明晰,譯文切合本義的注譯本。
《漢書》篇幅很大,很多人可能做不到通讀全書,可以選擇好的選注本。這方面的選本也有不少,推薦三種。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