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玩抖音怎么辦(學生玩抖音)
最近因為疫情原因,很多孩子都在家里上課,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也成倍增長。前幾天,我就在家長群里看到了一位家長的求助:
12歲女孩網癮重該怎么引導,經常趁家長不注意晚上躲被窩打游戲或者刷抖音,教育了很多次就是不改。
可以說,在這個求助背后,我們看到了親子間最常見的矛盾。
多常見?美國Common Sense Media有個數據——2011年,0-8歲的孩子有62%從未用過電子設備,到了2013年,僅有28%的孩子沒用過。
中國教育學會《中國城市兒童網絡安全研究報告》曾對30000多名3-14歲兒童及其家長做過調查,結果顯示,超9成孩子從3歲起就接觸手機,超8成孩子從3歲起就接觸電腦。
但同期,卻有超6成家長表示,沒為孩子篩選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序。他們更傾向于簡單粗暴地下禁止令。
可一味防堵,效果真的好么?騰訊最近推出“成長守護平臺”,讓家長通過關聯孩子的QQ和微信賬號,查看孩子的玩游戲記錄、消費記錄,甚至能一鍵禁止孩子的游戲。
但受訪孩子的意見,卻給這個功能破了冷水:“我完全可以用其他辦法來對抗!其實,很多同學都有小號的。”、“被監視的感覺,完全不尊重人,我都這么大了,用這種方法也太小兒科了。”……
孩子們更喜歡的,是家長像朋友一樣溝通,了解他們在游戲中獲得的樂趣,對酷炫的電子產品的天然的喜歡,適當做出積極的引導。
少年商學院分析高情商家長們的做法,發現他們并非一味防堵,而是分別從“設立規矩”、“明確目的”、“發展興趣”這三個方面,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學會和電子產品打交道的方式。我們就來看看這三步走,干貨滿滿。
01
第一步:設立規矩
但大人得一起遵守
對電子產品立規矩,也是培養孩子“契約精神”的開始。
美國一個四口之家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借鑒。這個家庭,有兩個孩子——13歲的哥哥Jaden,7歲的妹妹April。為了約束全家人對電子產品的使用,他們簽了一個協議,這個協議,最大的特點,就是:大人也得守規矩!
1、任何人不能在晚飯、家庭電視、電影時間玩手機、收信息或者接電話。手機的自動語音回復功能,就是為這些場合設計的,請設置起來。
2、任何人用完iPad之后,要負責把它插到充電處,以方便下一個要用的人能找得到并且能使用。
3、當哥哥和妹妹在跟媽媽說話時,媽媽需要把筆記本蓋上,認真聽。同樣,媽媽跟孩子們溝通時,也要暫時停下正使用的電子產品。
4、如果爸爸媽媽在周末或者度假的時候悶著頭看電腦或看手機,那哥哥和妹妹也有權要求同樣的使用電子產品時間,而且,爸爸媽媽不能批評或打擾。
這份協議,還強調“有償使用”,讓孩子更珍惜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機會,而不是把玩手機、玩電腦視為打發時間的消遣:
5、任何人,任何時候,都不得把果汁放在電腦附近。
6、當哥哥正在使用電腦,而妹妹也想用的時候,不能馬上搶過來,同樣也適用于哥哥。除非是需要使用電腦來做作業,那是可以擁有絕對優先權的。
7、哥哥要連續做三個月的家務,每月掙20美元,他才可以開始購買手機流量套餐。
8、當哥哥的手機購買了流量套餐之后,他在睡覺前需要把手機放在客廳固定的地方。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一碰電子產品,就像丟了魂,不和人交流,這個問題,這一家也很好地解決了:
9、哥哥或妹妹如果在YouTube上看到特別好玩的視頻,可以給爸爸媽媽分享;而且,爸爸媽媽至少要給他們15分鐘,認真聽他們說為什么他們這么喜歡這段視頻。
10、每個月我們需要有一次全家的游戲時間,可以是桌游,猜字游戲,或者wii的運動游戲等。
11、每周我們需要有一次全家movie night(電影夜)。
12、爸爸或媽媽每周要花15分鐘聽哥哥和妹妹給她講解怎么玩“我的世界(Minecraft)”這款游戲。
13、我們每周需要安排一個全家technology-free(沒有電子技術)的活動,比如徒步,騎自行車,釣魚等等。
這份協議,由少年商學院特約撰稿人、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媽媽逃媽推薦。其實在歐美,孩子各種習慣的培養,往往都借助這種頗有儀式感的家庭合同,比如我們分享過的《美國孩子好習慣的養成,竟然與常和父母簽各種合同息息相關》。
02
第二步:明確目的
電子產品也是絕佳學習工具
如果說,Jaden和April一家的做法,還停留在“有效隔離”的層面,下面這個家庭的做法,就是再進一步——“主動出擊”、“積極利用”,明確我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最終目的,激發孩子的探索和學習熱情。
這是少年商學院專欄作者、新西蘭華人IT工程師劉向元的故事。
有段時間,他兒子特別迷外星人,在網上搜羅了很多外星人的圖片。他就琢磨,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做一副外星人卡片呢?
這個想法一冒出來,他立馬下了一個PhotoShop,教孩子修改圖片,包括摳圖、確定尺寸等,最后還打印了出來,做成卡片。
操作前,他還怕這對小同學來說會有點難,事實卻證明,不到一會兒他就上手了,一個人在那兒玩得津津有味。
這件事以后,他就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轉變思維,不要覺得電腦就是用來看動畫片或者玩游戲的,它還能幫我們完成許多更有趣、有意義的事情。
遇上學校里老師在講三維圖形,他們就出動了另一款畫圖軟件——Google的SketchUp,什么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體、什么又是四面體……自己畫一下,很快就明白了,比起講半天理論,可不止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遇上數學比賽、做調查、寫報告等,他也鼓勵兒子用電腦搜索,后來,他的兒子還參與給班級設計了一個網上論壇。
對電腦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他和兒子的爭吵也減少了很多。
以前,小伙子心中裝的都是電腦游戲,一度把他和太太折磨得有點兒抓狂,也不是沒試過“約法三章”——規定只能在周末才可以玩兒游戲,每次不能超過半個小時。
規則制定后,還煞有其事地讓兒子簽了字、畫了押,堅持沒多久就繳械投降了——孩子竟想瞞著他們,大晚上地起來玩。
現在,小伙子還玩電子游戲,但更多時候,他喜歡自己去發現好玩的功能:
有的時候上YOUTUBE去找自己喜歡的歌曲;
在注冊了郵箱地址后,他會不時給國內的朋友寫信;
自己搜索查詢喜歡的玩具在哪個商店里有買,還要貨比三家;
用電腦練習中文發音……
03
第三步:發展興趣
借電子產品激發探索欲
現在,什么東西都講究“電子化”,電子產品玩得溜的孩子,更有可能發展出一些酷炫的興趣。
比如定居芝加哥的美國華人媽媽Diana,她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態度一向開放。因為在美國,孩子不少作業,都需要借助電腦、iPad等完成。
她兒子有一次語文課的作業,老師要求他們把《星球大戰》中的一幕重現出來,形式不限,目的呢,是鍛煉孩子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和梳理安排人物、情節的邏輯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等。
孩子就用電腦軟件,做了個視頻短片。
后來,他又自己給自己加碼,拍攝了《變形金剛》等系列短視頻。這個興趣一直持續到今天,不知不覺,都7年了。回顧這個過程,Diana總結的這段話,值得主張嚴格禁止電子產品的家長品讀:
“自由自在的游戲方式,使他靈活地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和自身體驗;內心驅動的能量讓他專注而不怕挫折,在自我摸索中總結經驗,不斷提高;還有一點,那就是這個過程帶給他無比的快樂和成就感。”
現在,Diana的兒子依然是個電子產品迷,但從沒有沉淪在游戲當中。相反,他不斷學習各種和動畫制作相關的軟件,比如iMovie、Scratch等,說不定以后還會直接報考動畫專業,將來當個動畫導演呢。
如果,當時Diana簡單粗暴地下了禁止令,不僅孩子當時心里會不舒服,也不會有現在這樣美好的成長。
以上就是疏導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的三個步驟,分別從孩子的習慣、動機和方向三個角度切入,帶領孩子明確規矩、轉化思維,最終把電子產品變成自己發展興趣的工具。
當然,這一切都有個前提,那就是家長自己遇到問題不必暴跳如雷,不必非黑即白,而是尊重孩子對電子產品的喜愛。
循循善誘,這才能讓電子產品成為孩子學習的幫手而非毒瘤。雖然未必百分百奏效,但像本文開頭提及的悲劇一定不能再發生。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3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