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剛入園就生病(新生入園容易生病怎么跟家長說)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所有的父母們,都非常擔心自己的孩子叛逆厭學,不知道如何去引導,可以找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老師要指導方案,從孩子的心理建設,到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的引導,都會有具體的指導步驟。
家長朋友們,馬上孩子們就要走進幼兒園、小學校門了,你們準備好了嗎?似曾有這么讓我們大家熟悉的一幕:孩子進了園中啥啥都分不清,轉眼要離開送自己的爸媽,哇塞,那個哭的呀。
也有家長問我們:我家寶寶一上幼兒園就尿褲子、生病,哭天抹淚的不愿意去幼兒園。而有些小朋友就跟沒事人一樣,悠然自得。還有的小朋友剛上一年級,老師紛紛打電話給家長;XX同學剛開學就生病發燒了;XX同學可能不適應學校環境,上課總下座位、講話、尿褲子……
每年春季開學,也是孩子最容易生病的季節,特別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沒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就先被各種春季呼吸道疾病杠上。那么,今年春季開學又給家長們增加了一個難題,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當下,我們怎么來面對孩子新春后的開學生病問題?新入園、入學的孩子,我們家長該首先做足哪些功課呢?
一、為什么孩子一上小學幼兒園就容易生病呢?
1、突然的分離焦慮:
由于兒童小時候接觸的人有限,初次接觸微生物少,免疫系統缺乏“鍛煉”,其免疫經驗不足,當突然改變他生活的環境,其心理、精神、生活等已經形成的模式(生物鐘)也被打亂。讓孩子突然離開熟悉的環境和家人,一時間,孩子的生理上無法適應、心理上產生恐懼、焦慮,從而使孩子整個身心處于一種應激狀態,孩子植物神經調節免疫的能力降低,進而就會很容易生病。
和媽媽分開,不想上學
2、飲食不習慣:
這也是普遍現象,由于讓孩子融入一種陌生的集體生活,孩子的家庭熟悉的飲食習慣、食譜、口味,突然變成“大鍋飯”,對新的飲食、環境、周圍小朋友等等帶來的變化都不適應,因此,有緊張、害怕,轉而不敢吃、吃不飽。回家后,家長隨著家里晚餐,讓寶寶補餐,這樣的飲食不規律,食量不固定,營養不均衡,讓孩子在各種口味中選來選去,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越來越偏食、挑食的毛病和吃飯不定時、不規律。從而影響孩子生長發育,抵抗力下降,自然就容易生病了。
3、以往的生活規律被打亂:
首先是大小便規律打亂了,如果寶寶平時大小便都是早晨在家解決,突然上學時間倉促了,在家沒有解決,初到新環境和集體生活,寶寶緊張、焦慮、害怕,不知道或不敢給老師說,就會出現尿褲子及便秘的情況,尿褲子后,尤其是冬天自然會讓孩子受涼而感冒;同樣,孩子緊張自然又一點便意被憋了回去,如果,老師不知道、家長不問,孩子可不就會產生便秘,則會影響孩子的胃腸道功能。
其次,睡眠是孩子健康發育的重要條件;但是,如果寶寶換了環境,突然與一群小朋友一起睡覺,陌生和新奇、興奮、緊張、焦慮,可能過了午睡時間,寶寶都未必睡得著。回到家,家長又沒有養成讓寶寶早睡早起的習慣,任由寶寶玩,甚至與家長一起睡得晚;第二天起早困難,睡眠不足自然就會影響寶寶的身體發育及免疫力。
不敢告訴老師:尿褲子了
4、春季孩子不會穿衣服:
春季穿衣不當是孩子生病的主要原因,如何穿衣?尤其春季上學,如何給寶寶添衣減衣,就成了擺在家長面前的難題,更不要說孩子突然間離開父母過集體生活,哪里懂得自己照顧自己?
一般春季早晚溫差變化大,天氣忽冷忽熱、忽晴忽雨、一陣太陽一陣風;早晨出門怎么穿衣、到了室內怎么脫衣,活動后出汗怎么處理,孩子哪里會呀?另外,孩子活動量大,出汗打濕了衣服,再貼在身上,很容易受寒著涼,因此,許多小孩開學后特別容易感冒,就是穿脫衣服的問題。
不會自己穿衣服
5、人群聚集容易發生感染:
春季本來就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孩子們幾十人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教室內學習、生活(就餐、午睡)和玩耍,由于上述種種因素之一引起其中的孩子感冒、或其他疾病如肺炎、水痘、麻疹、手足口病等,而且這些疾病多數都有潛伏期,病初老師并不知道,通過密切接觸或呼吸道飛沫傳播,勢必會引起感染。另外,孩子在室內,一些學習用具、玩具、餐具如果清洗消毒不嚴,孩子洗手不勤,都會引起疾病感染。
生病了?
二、春季開學入園我們如何盡量避免孩子不生病?
1、開學前為孩子減壓并熟悉環境:
家長在孩子開學入園前要非常認真地與孩子做交流,提前告訴孩子:寶寶已經長大,到了入園(入學)的年齡,要過一種集體生活,要與好多小朋友、新同學一起生活、玩和學習。要明白許多道理、認字、說話、做算術、做游戲、講故事、唱兒歌等等。通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溝通,能夠提前讓孩子放松心情,有思想準備,不至于見了陌生人和環境不知所措和害怕。
同時,家長可以提前把孩子領到學校或幼兒園,讓孩子看看新環境,見見老師,這樣,一旦開學入園,孩子就不至于緊張、害怕、焦慮,很快就會適應新環境,愿意接觸老師和小朋友,開始新的生活,孩子心情愉悅、放松,就不會生氣、郁悶、焦慮,健康成長也是自然的。
先去學校看看是否適應?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學校和幼兒園就是培養孩子講次序、懂禮貌、講衛生、過集體生活學習的環境。如果我們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培養孩子自己吃飯、大小便、自己睡覺、穿衣服、愛衛生、懂禮貌等良好的生活習慣,那么就會容易融入集體生活。相反,寶寶一旦入園、上學只能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孩子就不愿意去幼兒園或者上學。
平時,家長要與寶寶多說話,做游戲、唱歌,培養孩子樂觀、勇敢的性格。告訴孩子,在學校幼兒園要上衛生間、喝水、換衣服要大膽告訴老師,老師很高興給寶寶提供幫助。
自己睡覺
3、教育孩子好好吃飯和講究衛生:
孩子的從小的教育應該是養成教育,在家父母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進餐時間、每次進食的量。多囑咐孩子喝水、少吃零食;囑咐寶寶今后去幼兒園了,要好好吃飯,吃飽飯、不浪費糧食。回到家來,盡量不要給孩子過度飲食,可以吃一點小點心。不要打破幼兒園、學校的規律。養成飯前、便后勤洗手的好習慣,平時爸爸媽媽要親力親為的教會寶寶自己洗手。寶寶的衣服最好每天一換洗,夏天每天洗一次澡,冬天可以2~3天洗澡一次。
飯前便后勤洗手
4、春季孩子的穿衣法則:
前面我們已經告訴家長,孩子愛生病與如何穿對衣服,尤其是冬春季天氣變化無常與如何穿衣有直接的關系。那么,春季乍暖還寒之際,又是突然離開父母的照護,寶寶穿脫衣服有什么辦法呢?
這里我們先講家長要會給孩子穿衣,首先寶寶穿衣講求舒適、暖和不能受涼感冒。
過去老人帶孩子,只講“捂熱”,就是穿得越多越保險,于是,給孩子穿得里三層外三層,把寶寶裹得像個大面包,這熱度是有了,但寶寶穿的既不舒服、也不方便活動,關鍵捂出一身汗,再涼下來只能是感冒。
1)洋蔥式穿衣法:
洋蔥式穿衣
所謂洋蔥式穿衣法就是:內層貼身的純棉內衣,要求透氣、干爽、柔軟、舒適貼膚。中間一層棉衣,主要是保暖,根據氣溫加減厚度;外面一層外套主要是防風、防雨作用,因此,不一定講求純棉材質的面料。當然,下身如法炮制。
2)春天穿衣上薄下厚:
上薄下厚
為什么呢?因為下身的血液循環不如上身,相對血流較遠、較慢,當來自心臟的血到達下身直至腳的時候,下身的溫度相對于上身低,所以,孩子會覺得冷。春天氣溫變化大,孩子來不及隨時添加衣服,我們不如給孩子穿得上薄下厚更方便和實用,就是如果上衣穿輕薄的小棉衣時,下身就要穿超微厚點的小棉褲、外加厚點的棉襪子。
3)教會寶寶“進門脫外套、出門穿外套”:
孩子穿衣服,家長操的心其實不比吃什么來得少;家長在孩子小時候照護中,一定要養成“熱了脫衣、冷了添衣”和“進門脫衣、出門穿衣”的習慣,其實寶寶對冷和熱的意識一直比較模糊,那么,我們家長就要日復一日的這么做,潛移默化的教會孩子這些方法。
那么孩子出汗了怎么辦?如果活動出汗了,家長習慣摸摸孩子后脖頸(后背),出汗了就不要先脫外衣,而是給孩子后背掖一條“汗巾”,等衣服慢慢干了,再把內衣換了。早晨出門的時候,最好給孩子后背事先掖一條汗巾,一旦出汗可以把汗巾抽了或換一個面,這樣也不至于把內衣打濕。這是應急的方法。
4)春天還是再“捂一捂”:
俗話說得好:“春捂秋凍”,那么春天要捂到什么時候?根據我國二十四節氣的氣候特點,一般到了春季的“春分”時節,雖說春暖花開,但此時如果晝夜溫差>8℃,我們還不至于急著把冬天的衣服減去,需要給孩子再“捂一捂”。
如果氣溫持續保持在+15℃以上比較穩定,就可以逐漸地減衣服,當然是根據情況把孩子的棉衣由厚減薄,直至可以穿馬甲、毛背心。如果,一天陽光一天雨或風,那么家長就要看天氣了,別急著給孩子減衣服,定定春天燥動的心,捂一捂吧。再看看我最近這篇文章:疫情當下,看兒童春季呼吸道疾病的老“病”新傳,又有哪些新方法,這篇文章專門有一個篇幅寫到:孩子為什么要“春捂秋凍”?怎么個“春凍”法才算比較合適呢?家長可以借鑒。
5、預防接種:
不管怎樣,家長可別忘了給孩子把季節性的疫苗給孩子接種了,不管是一類還是二類疫苗,在開學、入園前的之前一段時間,都應該給孩子按時間程序接種,預防接種是兒童預防春季傳染病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家長可不能忽視了。尤其是麻疹疫苗、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百日咳、破傷風、手足口病疫苗等等。
預防接種
家長們,孩子行將入園入學,為了孩子換一個新環境盡快適應,關鍵是不生病,你準備好了嗎?不妨看看這里的建議喲!
原創文章,作者:晴天,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9xo69.com/47241.html